培养兴趣,快乐作文

2022-07-13 09:2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培养兴趣,快乐作文》,欢迎阅读!
作文,兴趣,培养,快乐







雁峰区雁城小学 蒋妍

三年级又称中年级,是由写一段话向独立成篇的作文过渡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作文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但现在的学生怕作文,不愿写作文,感到茫无头绪,无话可说。作文课上,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也只是三言两语完事。究其原因,就学生本身而言;年龄小、生活积累少;语言贫乏,没有写作技巧,因而对作文缺乏兴趣。可兴趣又是写作前提,没有兴趣,是根本写不出好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培养三年级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作文,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观察生活,增强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熟悉生活、热爱生活。对于学生写作文,如果离开了生活,坐在教室或家里冥思苦想,会使学生感到作文枯燥无味,即使写出文章也会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写作文的兴趣。因此,引导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需要经常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到自然界里去观察大自然,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才能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生活。 例如,春暖花开的季节,我要学生去观察周围景色的变化,发现春天与别的季节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当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不再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是有话可写,得心应手。实践证明,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对培养




学生的写作兴趣至关重要。

二、贴近生活,引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的直观能力较强,找出他们熟悉的话题,他们会觉得有话可说、想说。因此,我就积极创造条件,从激发感情和情绪入手,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大量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优秀作品,教学中能使学生陶醉其中,深受感染,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往往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此时,如能找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随时让他们写出来,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课间十分钟》一课时,是学生初学观察方法,在这之前,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铃声响后,师生的表情、动作、神态等。讲完本课后,我让学生以《上课铃声响后》为题,进行作文训练,结果学生文如泉涌,积极性极高,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且观察仔细。这样,我有意识的创设情景,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得入情入景,妙趣横生。再如,训练学生的外貌描写。我让学生以《我的同学》为题,要求写出本班的一位同学,不能出现姓名,而要通过外貌描写,让学生猜出他写的是谁。大家猜对了,证明写成功了,猜不对,说明你写时,没有抓住特征。那节课,学生兴致高涨,每个人都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写作目标,琢磨着怎样才能让大家看看他的作文,就知写的是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写人物外貌要抓住特征,抓住与众不同的地方来进行。

三、愉快游戏,提高写作兴趣。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在适当时期,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




象,再口述游戏的内容及个人感受。最后把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章。这些游戏本身又为作文提供了素材,又使学生兴趣高涨。如片断练笔"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真好玩",围绕这个总起句写一段话。我就采用表演法来激发兴趣,在讲明要求(如老鹰、母鸡、小鸡的神态、动作怎样)后,我带着学生到操场上做这个游戏。学生在紧张、兴奋又快乐的气氛中都领会老鹰、母鸡、小鸡的神态、动作是怎样。这样同学们玩得都很开心,回到教室,再让他们说说游戏的全过程,最后,要学生动手写下来。这样学生在玩中写作兴趣得到了很大提高,结果每个学生写得内容充实,词句生动、丰富、有条理。

四、巧妙迁移,培养写作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我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具体,很有条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a3ba6b87f1922791688e88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