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与登高望远

2022-07-16 11:41: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脚踏实地与登高望远》,欢迎阅读!
登高望远,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与登高望远(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 20170302 04 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提到这句诗,还会让人想到同时代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两大文人的诗,字面上是登高望远的感触和体会,实际是在告诉人们怎样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苏轼从反面来讲,身在事中,因为视野受限,只能看清事物的局部;王安石则从正面来说,站在高处,便可拨云见日,高瞻远瞩。二者一体两面,饱含深刻的哲理。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为官从政,都能得到启示。 放眼现实,确有领导干部干工作、抓落实时,看不到全局、想不到长远,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的甚至对待上级决策,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实践证明,若缺乏跨越此山中、登临最高层的意识与胸襟,这些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更进一步讲,身居高位,是不是就一定能够看清事物呢?赵朴初就曾撰文提出过不同看法。他说,我常坐飞机,向窗外望去,上面晴空蔚蓝,脚下云海茫茫,哪里看得清下面呢?因此作了这样一首诗:快然自足飞机上,珠穆昆仑脚底行。但畏浮云遮望眼,应知身在最高层。没错,有些领导干部,正是由于远离了基层和群众,难以听到真话、看到实情,甚至可能被假象蒙蔽。破解之法无他,就是深入基层、沉到一线,亲耳听、亲眼看。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就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矛盾吗?实际上,身在此山中,未必就一定会迷失。一叶障目与一叶知秋的区别,在于能

1


不能胸有全局、立足现实、了解实情。到基层一线多走走,与基层群众多唠唠,才能更好地掌握第一手情况。可有的领导干部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有的想问题、作决策全凭想当然,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愿意征求意见,以致作出一个决定、出台一项措施,群众抵触大,施行难度高,甚至还出现朝令夕改的尴尬。有的即便到下面去,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转了转、看了看,效果可想而知。 登高望远和脚踏实地,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两条路径、两种方法。领导干部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又要善于接地气、察实情,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在此山中还是在最高层体现的是站位高度和认知角度,检验的是工作方法和能力水平。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如果说代表委员在本地区本单位是身在此山中的话,那么会聚首都、共商国是,便是身在最高层。肩负起参政议政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使命,就要既识庐山真面目,真正把情况搞清、把问题摸准,又要在看清形势、把握大势的基础上,建好言、献好策,提出真知灼见。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bd9b76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