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23-05-06 00:02: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欢迎阅读!
满园,百花齐放,不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者:俞光序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年第05

古人说,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现代人说,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合作双赢。他们道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样,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教学的最大成功,必须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学生的问题最基础

学生的问题源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与思考,对练习的认识与解答,是学生在现有的能力之下一时难以独立解决的疑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一定的深度、难度,但是有时可能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需求,无论是哪一类问题,教师都必须把他当问题来解决。有一次我在教《管仲列传》时有一学生突然站起来问 老师,管仲夷吾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时我也觉得问题真的很简单,但刹那间我的意识告诉我:这也是个问题!我因势利导,补充讲解有关古代人物称谓的知识,刚才笑得非常起劲的同学也瞪大了眼。课堂上如果不是学生当时的疑问,我不会引发出对古代人物称谓文化常识的讲解,学生也仅停留在这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上。正因为有了这一问,课堂有了生气,有了活力。事后,我认识到:学生的问题最基础,最基础的问题往往也是知识树上一朵最耀眼的奇葩。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是遇到想要解决的问题引起的,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大胆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丰子恺的《送考》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我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设题,结果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a.是谁送谁考什么试?b.可作为散文的文眼的是哪句话?c作者写了送考时的哪些场景?我当时的心情如何?d.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学生紧扣文本设题,很快地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解决了文本中最基础的问题。 二、学生的发现最奇特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往往学生的发现最奇特,超乎想象之中,出乎意料之外。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我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以像山那样思考为题,一般的回答都只是山的思考是客观的,是长久的,是深刻的。但也有学生认为作者以像山那样思考为题更能警醒人类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本文的高明之处在于把人和山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警示人们:与狼为敌的思想是错误的,与狼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行为是可取的,我们要有万物平等的理念,人类在自然中生活才能游刃有余。还有学生展现出两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一边是百草丰茂的大草原上一群狼在奔跑;另一边则是光秃秃的群山中,一堆堆狼的骸骨。作者把山的思考放在人类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思想背景之上,让山的思考更震撼人心!当时的我真的被震撼了,学生竟然能有这样的发现!学生竟然能有这样多的发现!学生竟然能有这样深的发现!

因此,在课前预习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创设一些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情景,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共同发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的创造最无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创造力的高低,决定了国家民族竞争力的强弱。只有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适应这个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巧妙设疑,催生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要善于质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坚信学生的创造最无限。

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抓住一些能引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触发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将思维的触觉伸向不同方向,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如在教杜甫的《登高》一诗时,我抓住万里悲秋常作客字,引导学生和诗歌对话,和诗人对话,思考诗人的悲从何来。在我的教学预设中,我预估到学生的答案最多能提及到年老多孤独寂寞客居他乡,可是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不仅想到了年老多病孤独寂客居他乡,还想到了命途坎坷 壮志难酬 国事不宁等答案。这使我想到这样的一句话:世界有多大,学生的创造力就有多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108f9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