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团活动日记三篇

2022-12-23 04:3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社团活动日记三篇》,欢迎阅读!
社团活动,小学生,日记

导语】社团活动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在一个互益组织里举办的活

动。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日记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720日,我们班芦悦煊组织社团活动,带领5名同学去开封站参观,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好奇地心情走进开封站院内,一进大门看见一座高大的假山,气魄雄伟,令人赞叹,假山下面是一条小溪,水又静又清又绿,静得像一面镜子,清得可以看见小鱼欢快地游来游去,绿得像一块碧绿无瑕的翡翠,好想去抚摸。天空中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院内的花草随着微风点头微笑,好像欢迎我们的到来。

在芦悦煊妈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工作室,看见叔叔阿姨们正在忙碌的工作,没来的时候想象中站就是把要传播的内容转到一个地方就行了,没什么技术含量,现在看来没那么简单,要很多程序要做。

我们来到采播室,发现墙上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点点,就好奇的问:为什么非在墙上扎那么多小点点呢?叔叔耐心地说:这些带点的墙是隔音墙,只有里面的人能听见,外面一点也听不见,隔音效果非常好。哦!原来是这样。在采播间背景墙上我们看见写着开封旁边有一个像独角兽一样的东西,一问才知道,这个标记代表开封,符号是代表用来防御黄河的。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们拿着话筒,每个人都采访身边的同学,个个像记者一样,在采播室留下了欢声笑语。我们一边走一边听叔叔介绍,开封是由开封市委宣传部主管,面向全球的一个站,主要是宣传开封,了解开封,同时也为民们提供一个平台。

来到采播室外面,有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上面有许多按键,是控制灯光、音量……在衣架上有几件工作服,我们穿上它来了个合影,自己觉得像电视里采访的叔叔阿姨一样神气。叔叔说:开封的国外访问量日渐增多,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民浏览开封,根据统计,访问量排在前十位民所在的国家是美国、日本、新加坡、英国、新西兰、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所以,开封受许多人欢迎,走向世界各地,开封是开封有影响力的新闻站,是世界了解开封的窗口,是开封走向世界的捷径。

由于叔叔阿姨还要工作,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篇二 午后,阳光明媚,我与同学同去书店街进行社会实践活


动。我们本来打算卖春联,可是由于组员的缺席,大家临时决定帮一位年过花甲的老爷爷看摊。

说到春联,我可要好好给大家讲一下,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时的书店街太阳毒辣辣的,可这却浇不灭我们的热情。这位老爷爷的春联是他自己写的,字体强劲有力,势如破竹,笔风也极其好爽,实在让人佩服。不一会我们就接待了第一位顾客。

“这副春联多少钱?”

巧舌如簧的王佳一耐心的讲解着,不但说明了价钱,还把型号、性质以及喻意都绘声绘色的展示给了顾客。接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顾客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堪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看似漫长的一下午却在时针与分针的擦肩而过中飞逝,因为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很怀念这个下午。这个下午充满了欢笑,在这浓浓的节味中,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年画,喜气羊羊的春联,惟妙惟肖的灯笼,酣畅淋漓的爆竹声,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祖国文化的冰山一角,而中国文化的魅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品味。就凭这一点,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个中国人!

再多的回顾也不如再来一次的幸福,期待下一次的实践活动…… 篇三 今天,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开展社团招募活动,我作为活力板社团的社长,当然要为自己的社团出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23761ce6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