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仁”的阐释

2023-03-20 22:05: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中“仁”的阐释》,欢迎阅读!
论语,阐释

《论语》中的阐释

摘要: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孔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对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其含义宽泛而蕴意深长。尽管是一个涵纳诸种道德规范的哲学概念,它的实现也需要极高地道德自律和主体意识,但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放弃对的不懈追求。

关键字:论语;;儒家;道德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研究孔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并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整个中国历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而后,其弟子门人虽尊崇和承继了儒学思想,但随着时代变迁,孔子的思想也在不断的被发展演化,汉朝之有汉儒、宋代之有宋儒,其对儒家思想理解的侧重也不同。后世学者很难透彻完整地领悟孔子的思想,多依据其现实的阶级利益、需要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文章所论及的,并非是整个儒学体系中的概念,而是对《论语》的浅析。

一、《论语》中的阐释

据上海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所余治平先生考究,字在《论语》一书中总共出现了109次。在不同的对话场景、语境下,针对不同的弟子,孔子对了不同的解释、说明和阐发,其所阐述的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并始终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其含义宽泛而蕴意深长,每一处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论语?子路》: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强、果决、朴实、慎言,具此四种品德的人可以说是接近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制自身的私欲,行为举止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朱熹《论语集注》卷六: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已,谓身之私欲也。在这里,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如此深厚涵养自己的德性,日久天长积累愈深,终可成为一种道德自觉。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样方可以称之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在这里孔子对仁者界定了这样一条准则:仁者,其说话言语谨慎。因为君子深知事之不易,故罕言辞轻浮,是故君子敏于行而纳于言。朱熹《论语集注》卷六:讱,忍也,难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

可以看到,在《论语》中,有许多对的解释,孔子在对弟子讲解也会因弟子的性情及悟性不同而因材施教。例如:

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朱熹在《论语集注》卷七对此注释到:仁者,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说明勇也是的一个重要条件。

这样一来,实际上统摄了德的所有条目,成为基本涵盖所有美好德行各个方面的一个范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朱熹说:仁,则私心尽去而心德之全也。(朱熹:《论语集注》卷四)心德之全就是说仁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涵纳诸种道德规范的一般性哲学概念,是一种概括了全面的道德行为哲学范畴[ ]。冯友兰先生也认为:有时候孔子用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


指一切德行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场合下,的含义是完美品德。

就其根源而言是人本已存在的本质,但仁的实现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之中体现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知之中便有学的问题,学之中就有知的问题。应当指出,并不是通常所谓知识,而是人生智慧。但是,并不排除学习与知识,只要是与的实践有关的知识,都是需要的。因此他说好知不好学,其蔽也愚。总之,仁知合一就是心安而理得的心之全德。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孔子在这里讲如果缺少则知即使足以达道,也还是会丧失。可见,之于人,贯彻于生命的始终和一切行为举止中,所谓须臾不可离也。仁是内在的,但为仁即实行仁德却是由内向外的过程。这就是孔子提倡为仁由己的实践主体作用的道理。 二、的实践

儒家所讲的可谓心之全德,虽然只有很少的圣人君子可以彻底的一以贯之,但却是每个人都本性自足的,不过常常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一种源自本性的,我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应该诚心诚意去求,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如何才能到做呢?子主张反求诸己,通过道德的自律和主体意识的高扬实现的目标。

子曰: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相较于是可以形象化、外在化的伦理规范,是一种来源于内心、完全发自于情感的自觉要求。朱熹《论语集注》卷六对此注释: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追求仁,获得仁,只能依靠主体自身的道德自觉,而不能诉之于他者,更不能经由外在法律条例的强制执行……仁是人心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功能、属性与作用,人如果要体仁、达仁,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外在的力量,而只需要反身内省,获得自己本心之全德。

子《论语?雍也》篇中也记载,子贡请教孔子,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以得见,的实践包含着为人着想,体念万物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论语?里仁》篇中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一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人之典范,尚践行忠恕之道,尤不敢以自居,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所以我们更需要尽心尽力践行忠恕之道,尽量靠近的境界。

孔子关于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论语》中关于的阐释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了崇高的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以舍生取义。因孔子对于体之甚深,故便于山水之中也可以有所得道。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快乐的喜好是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有所体会的,只有有的境界很高的人才有这种体验。在仁知之人看来,自然界充满生意,与之融为一体,不计利害,就是仁者情怀,能受到生命的快乐,这也是的表现。


《论语》中的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涵纳诸种道德规范的哲学概念,是一种概括了全面的道德行为哲学范畴。的实现不应依赖于外部力量或非我性因素的驱使,而是应该依靠主体自身的道德自觉,获得自己本心之全德的。尽管的实现需要极高地道德自律和主体意识,甚至孔子认为自己也很难达到的境界,但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放弃对美好道德的不懈追求。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中国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刘宝楠.论语正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晓芬.论语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7]李泽厚.孔子再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1980(02).

[8]余治平.《论语》中的仁之为道[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1.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32a22a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2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