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 《春》朱自清作品评论

2022-07-25 14:0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 《春》朱自清作品评论》,欢迎阅读!
朱自清,上册,人教,语文,年级

朱自清作品评论

朱自清先生逝世后,叶圣陶先生在《中学生》第203号上,写了一篇哀悼文章,题曰《朱佩弦先生》,中间有一段说:

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有一点文言成份,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当世作者的白话文字,多数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面貌象个说话,可是决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那样的话。又有些全从文言而来,把“之乎者也”换成“的了吗呢”,那格调跟腔拍却是文言。照我们想来,现代语跟文言是两回事儿,不写口语便罢,要写口语便得写真的口语。自然,口语还得问什么人的口语,各种人的生活经验不同,口语也就两样。朱先生写的只是知识分子的口语,念给劳苦大众听未必了然。但是,象朱先生那样切于求知、乐意亲近他人,对于语言又有敏锐的感觉,他如果生活在劳苦大众中间,我们料想他必然也能写劳苦大众的口语。话可要说远了,近年来他的文字越见得周密妥贴,可是平淡质朴,读下去真个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的谈话。现在大学里如果要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这段话说得很有意思,所以我不禅烦的把它抄录下来。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到了《伦敦杂记》,所用几乎全是口语,——圣陶先生说的知识分子的口语。逐句念来,有一种逼人的风采,使你觉得这确是佩弦的话,确是佩弦的口气,那么亲切,那么诚恳。只要你肯听,便叫满怀忿忿,也不会不慢慢地心平气和,乃至倾耳入神。为他一句一点头呢。这是佩弦先生文字的魔力。不过我还有一点想法,我觉得佩弦先生晚年的文章偏于说理,倘论情致,却似乎不及早年;不过思想成熟,脚步坚实,再加上语言上的成功,这些地方远非早年所可比拟而已。试拿后期出版的《伦敦杂记》1943年)《诗言志辨》1947年)《标准与尺度》1948年)《论雅俗共赏》1948年)和早期出版的《踪迹》1924年)


《背影》1928年)《你我》1936年)校读一番,这差别是立刻可以看出的。而《你我》正是前后的转折点。圣陶先生从语言角度评述佩弦的散文,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我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我觉得提倡散文,“五四”以后的作品还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值得注意。从语言来说,现在有许多作家的语言已经超越了“五四”初期的作家。在艺术上,语言是文学的根本问题,却并不是它的全部问题。有些散文语言很好,甚至还很有个人特点,然而却不一定都有情致。佩弦先生后期语言比前期更接近口语,但人们还是爱读他的《背影》《荷塘月色》,这是有原因的,不能够象有些人那样简单地用小资产阶级感情共鸣来解释这个现象。用文言还是用白话的观点上,我们不想提倡旧体诗词,但人们还是喜欢读旧体诗词,写旧体诗词,而且有些旧体诗词的确写得很好,这里面有个同样的道理。研究朱自清后期散文的语言,注意朱自清前期散文的情致,我们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朱自清的风格。

(选自晦庵:《书话》,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49e87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