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澳门》教案

2022-05-01 07:01:5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子之歌---澳门》教案》,欢迎阅读!
澳门,教案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

一、教案背景

1、学习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学科:语文 2、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课题

《七子之歌——澳门》

三、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之一。(“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犯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孩子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四、教学方法

1以脍炙人口的《七子之歌》动人的歌声传递诗情,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望,轻松引领学生融入诗歌。

2、以读促悟。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在朗读中充分利用图文,通过初读、再读等环节,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游子盼望早日回到母亲怀抱的殷殷深情。

3、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填补学生与诗作背景的距离感,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背景

1.同学们,老师现在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请听——师播放《七子之歌》。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生:

3.老师给大介绍一下歌曲的背景。这是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曲,这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那血雨腥风的年代,远离祖国怀抱的澳门在呼唤母亲,在呼唤回归。只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早在1925年就诞生了。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七子之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诗歌,生字过关

1、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生:闻一多)

2、师:你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资料吗?生:

3、师:补充背景资料:理解“七子”的内容: 七子是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作者把它们比作祖国的七个儿子。 4、教师配乐范读文。要求听准音,想一想诗中蕴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5、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歌,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6、个别生展示读诗歌,生点评,师再评。

7、师: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生:

8、师:为了更流畅地读文,我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识字经验,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9、词语过关:师开火车检查全员识字情况。 10、理解生词:妈港 梦寐不忘 乳名。 11、书写:“灵魂”两字。

(三)再读感悟,积累拓展

1师: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读你最喜欢的一句,再说说你倾注了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生:自由展示

2、师:文中的感叹号有几个?它们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 3、多种方式读文,挑战读。

4、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你们知道吗?闻一多先生的另外两首诗也一样感人,请欣赏---(师播放画面《七子之歌香港》、《七子之歌---台湾》。)师读,生自读,齐读。

5、师:历经风霜血雨,1999年,离开母亲怀抱太久的游子终于回归到母亲的怀抱,同学们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场面?生:想。师:好,跟我来!师播放澳门回归录相。

6、师:这就是澳门的区旗、区徽,放画面。请欣赏今天,这神采奕奕的澳门,回到母亲怀抱的孩子,多么幸福,多么美好!让我们齐声诵读这首诗歌,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

7:师:同学们读得真是太感人了!那么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表达。

(四)课后作业:

1、会背、会唱《七子之歌——澳门》。

2、收集澳门、香港和台湾的资料,了解其历史。

(五)感情升华:

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我们改写了屈辱的历史,挺直了民族的脊梁。让我们随着乐声,深情地唱响这首《七子之歌》吧!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富强!

(六)板书设计:

七子之歌——澳门 离开太久 梦寐不忘

我要回来!

六、教学反思

授课之前,我不但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关


于闻一多先生的创作背景以及祖国痛失澳门的相关史料。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与诗歌相融的气氛。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催生出丰富的想象,了解了惨遭蹂躏的澳门的历史,一个个义愤填膺。而当播放到澳门这个游子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一幕时,人们喜极而泣的场面益发感染了学生,这与之前的悲愤与屈辱截然相反。无疑,这在学生的内心激起了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情感起伏中品味诗歌,感悟内涵。在拓展延伸部分,为学生搭建抒发内心真情实感的平台,其一是为了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乐说;其二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踊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朗读时间较长,认字写字时间较短,基础知识没能及时夯实。总之,我很庆幸教授此文时采用的多媒体课件,音、义、画相得益彰,我与孩子们都是获益匪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69742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