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

2022-07-11 07:41: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教学: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欢迎阅读!
春闺,陌上,袅袅,赏析,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

张仲素《春闺思》赏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释:

[1]渔阳:秦渔阳县在今天津蓟县,秦、汉、魏、晋、渔阳郡治此。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今为蓟县。现蓟县西北有一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故名渔阳…… 译文:

袅袅城边的垂柳,青青路旁的柔桑。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 赏析一:

唐代边境战争频仍,后来又加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唐诗中,包含广大量描写征夫思妇相互怀念的作品。张仲素是以写闺情见长的。他的这类作品,《春闺思》外。还有《秋闺思》《秋夜曲》等,皆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本诗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诗的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在这种场合提及柳树,的确耐人寻味。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

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第三、四两句从写景为写人。提笼忘采叶,这是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诗经·卷耳》有句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上古时代的女子因怀人而忘了采卷耳,唐代的妇人因思亲而顾不上采桑叶。这其间相去千百年之久,而人们的感情特征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第四句昨夜梦渔阳补出忘采叶的真正原因,同时也点明了本诗的主题。渔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去之地。关河万里,只有梦中才能前往。昨夜梦中相见,其悲喜交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脑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难怪主人公要提笼忘采叶了。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思新巧,剪裁精工,画面鲜丽,蕴意深远,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赏析二: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象画,甚而有几分象雕塑:一位采桑女子手提空笼(一种篮状竹器),斜倚在树旁,神情恍惚若有所忆……从这凝思的顷刻,借助作品标题(可命名为梦渔阳),观众会悟到很多画外之意。当然,诗毕竟是诗,终究有许多画图难足而只有文字可以传达的东西。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许会使读者觉得似曾相识。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诗经·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

《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就此带住,不了了之。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让其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周啸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d25be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