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仁》读后感

2022-07-13 11:25: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天下归仁》读后感》,欢迎阅读!
归仁,读后感,天下



《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读后感



《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是一位八十一老人王蒙对《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经典著作的再思考。

通读全书, 王蒙按照《论语》的义理与内容,打破了《论语》原有的段落排列,根据其内容重新划分结构、编辑组合,结合历史与时代特征,加以综合评述,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理解孔学精华。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地位起伏多变,在经历了质疑、反思、攻击、嘲笑、抹黑之后,他仍然屹立着,美好着,可爱着,被关注着,扮演着中华文明道统代表人物的角色。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王蒙说:‚作为一个81岁的老头,我试图从精神营养最大化、精神资源最优化的方向,为大家解读另一个2500多岁的老知识分子(孔子)写的书。王蒙在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我们具



1




有较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



2




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书中还谈了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孔子提出,人在各种场合的所言所行都要恰到好处,留有余地,比如‘和而不同’就是很漂亮的中庸之道。孔子身处乱世,却敢于提倡斯文的中庸,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那么,当现实和理想发生偏差时该何去何从?又该有怎样的担当?王蒙的回答,仍然是‚中庸‛‚一颗仁心,两手准备,可知可愚,可用可藏,可显可隐,可怀大志修齐治平,也可带着有朋学生春有沐浴、舞蹈吟唱。以上种种进退之道,孔子早就在《论语》中告诉我们了。

我们当代人,生活在一个快节奏时代,对孔子推崇的敬天、祭祖、尽孝,以及中庸之道,接受起来容易产生困惑与距离感。但如果静下心来想想,孔子的好古,表达的是对一种先哲文化积淀的珍惜,是对前人经验教训的正视,是对一得之见、一己之私的预警。由此而产生的‘斯文济事、天下归仁’的主张,也可以说是古代的、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梦,也是现代人比较熟悉的那些关于对美好的精神向往。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ce50d6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