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开题报告

2022-12-24 06:3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余华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余华,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2 1 3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活着》开题报告 《活着》开题报告 作者介绍: 余华,浙江海盐人。中学毕业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论文大纲: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

意义。篇三:张艳霞开题报告 .附表一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注:1此表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否则不得开题;此表将作为毕业论文(设

计)最终评分的依据。2、请正反打印。篇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文系)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余华是当代文学最受关注的小说家之一。从前期先锋小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古典爱情》《往事与惩罚》等中短篇到九十年代向“民间叙事”转变的《呼喊与细雨》(后改为《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无不引起国内文学批评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余华的《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卡佛文学奖(19986月)和英文版小说集《往事与惩罚》获得澳大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后,掀起了国内外不同寻常的余华小说研究和出版热,至今尚未退尽。张清华曾说:2000年秋未,我在海德堡大学讲授课程时常询问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学者——问他们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谁,回答中所喜爱是余华和莫言。我问他们,中国当代作家很多,为什么偏爱余华和莫言,回答是:感觉他们两个与我们的经验最接近。问他们最喜欢的作品是哪部,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是《许三观卖血记》1。研究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当代作家,无疑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交流甚至是文化交流都是有很大帮

助的。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余华从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写下的作品为数不少,有论者认为按照余华的文学创作历程和作品的风格,可分为四个阶段:19831986年,是余华的“写作自我训练期”19861992年,先锋小说创作阶段,余华先锋小说家地位奠定于此;19921995年,由先锋叙述转向民间叙事、现实叙事阶段,写成《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19951999年,随笔写作为主阶段,于19982000年出版《我能否相信自己》《内心之死》《高潮》三本随笔集『2。余华研究者一般都把目光集中在余华的先锋小说和《活着》等三个长篇上。在浩如烟海的余华研究论文中,虽然良莠不齐,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优秀论文,如:倪伟的《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夏中义、富华的《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变》、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洪治刚《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篇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等,在作家思想、文本形式、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发面对余华及其小说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并取得了不少成就。而近两三年出版的洪治刚的《余华评传》、王达敏的《余华论》和吴义勤主编的《余华研究资料》等也为余华的作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不少新

颖的观点。 三: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1,题目来源: 在余华作品的众多研究中,主要是集中在暴力、死亡、苦难等主题和叙述风格、叙事转型等文本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不少研究者大致公认的观点和意见。所以我的论文打算从一个比较特别的方向即余华小说的主题价值上入手。有时候我想为什么余华的小说能取得如此成就?为什么欧洲的学者说“余华和莫言的小说和他们的经验最接近”1』?在阅读一些学者的论文过程中我发现余华的小说(特别是其先锋小说)除了别树一格的冷漠、血腥的现代主义叙述手法,还有一些“对人性的冷峻的剖析与拷问,对世界本质与人类文明结构不懈的探求,对历史与现实清醒的警惕”(指其先锋小说)3和对人类自身存在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悲悯情怀(指其三个长篇),这些就是余华小说与欧洲学者“经验最接近的”内涵。所以,有研究者认为余华“那种逼视世界、洞视存在的勇气和锐利”可以称得上半个陀斯妥斯夫斯基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d09cddf45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