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荀子的性恶论及其意义

2022-10-21 22:0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荀子的性恶论及其意义》,欢迎阅读!
荀子,性恶论,意义,及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范文大全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又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则提出了“礼、法”。并且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与孟子的“人性本善”截然相反的“性恶论”,在先秦百家中也是独树一帜。

我们组将从以下三点探讨荀子的“性恶论”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何为“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出于自身本能的需要会去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荀子·性恶》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翻译过来就是说,现在人的本性中,生来就贪图名利,有恶的念头,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如果对于人的本性不去克制,随其所欲,那么就会导致争乱不止,忠信之士死于小人的谗言,个人生活淫靡而礼义廉耻都会被丢掉。

完全随心所欲没有约束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混乱而不得治理的社会状况,这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

第二,人性本恶与个人的修养

但是人性本恶并不是说人就是罪恶的,荀子提出通过后天的教化我们可能成为有道德的善良的人,甚至是圣人。同出于《性恶》篇: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为)也。圣人与众人没有区别的地方,是人的本性,都是恶的,但是圣人的过人之处,是其个人修养,可以克制自身多余的但是出于天生的欲望,这就是儒家理想中的个人修养的极致。

而我们自小熟读的《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性恶论“的一个证明,只因人性是恶的,才需要编著《三字经》这种启蒙读物,去引导小孩子的天性,从小灌输其仁义伦理思想,才不致于小孩子们随乎本性而走上歧途。

人性本恶因而教育就特别的重要,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习,就是要通过学习道德,抑制恶的本性,成为善良的符合社会规范的人。因此,在社会制度建设中,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性恶论“。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范文大全



第三,人性本恶故而社会制度建设中需要法治与理性

“性善论“主张从个人的修养出发,达到天下皆治,但是既然人性本恶,所以荀子认为,治理国家需要礼法并重,王霸并用。在重视道德的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法律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认为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劝学》篇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其法治的目的,是辅佐礼治,是礼治的有效必要补充。但是其重视法治的思想,开了后世帝王“外儒内法“治理国家的先河。

“性恶论“对于当前官僚主义严重、腐败横生,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滑的社会现状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治理当前的学术腐败、道德滑坡和政治腐败,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理性而非本性作为人的行动准则,以法治而非德治去规范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执政者的行为。在上,期以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在下,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d27264cbb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