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唐诗三百首塞下曲四首

2022-04-29 21:12: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唐诗三百首塞下曲四首》,欢迎阅读!
四首,百首,唐诗,儿童



儿童唐诗三百首:塞下曲四首

朝代:唐代 :王昌龄 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到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从前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选析 :佚名

边塞诗大多以词情大方、秀丽的边塞风光、豪情报国的忠贞或肤浅的乡愁为特点。常建的这《塞下曲四首》却独辟蹊径。这里选择其中的第一首诗进展赏析。

这第一首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谐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自古以来中心朝廷与西




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忱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充满一时的滚滚狼烟,给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下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示意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说明乌孙归顺,边疆安定。乌孙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往使不绝。武帝为了安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自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诗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以少括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难能珍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叙。三、四句顺势腾起,形成高潮。“天际”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宽阔无垠的空间,就隐隐从今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烽烟不绝的兵家要塞,如今却布满和平安静的气氛。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错的写法,于无字处寓有深意,是诗中




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心情尢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斗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抱负境地,表达了各族人民喜爱和平、反对战斗的崇高抱负,是响彻入云的和平的颂歌。兵气”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紧“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写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抱负,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而发的。

其次首: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解释:诗中呈现沙场日暮,骷髅灰飞,阴风地动,一片凄楚。诗人来到长城塞上,北方阴风强吹,阵阵袭来,气候不佳,空见塞外的昭君祠,客死塞外尽望乡,长城线上皆是士兵的白骨,荒芜的景象,一阵风沙吹来,灰飞烟灭,可怜塞上战死的无名英雄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

昭君是历为和平、为忠爱国家而牺牲自我的女子,诗歌中很多写其哀怨的故事,也写其和亲出塞时孤寂悲怨的一面,塞外苦寒的异地上留有昭君祠,陪伴着塞外戊守的长城卒,一同悲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dfa353bc6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