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精评)

2022-10-01 22:00: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精评)》,欢迎阅读!
云胡,文体,君子,详解,范文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精评)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1)材料解读:本题属于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从六句名句中选取两三个来确定立意,写作空间更大,更易激发考生的个性思维。分析材料,我们需要分别确定六句名句的含意。①强调的是人要靠自己,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②表现的是深切的思乡之情。③写的是桂花,即使没有鲜艳的颜色(外在),仍是花中最美的,因为桂花色淡香浓,以内在美取胜,所以可理解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也可以解读为从容和自信。④说的是接受的光照越微小视野就会越狭隘,接受的光照越高远视野就会越开阔,由此可以理解为越能广泛接受教诲或听取意见,眼界就越开阔,也可以理解为“开眼看世界”,要有开放意识。⑤强调人要敢于正视现状(不足)。⑥强调个人的自信和担当意识。

(2)作文立意:根据材料分析,可确定所涉及的关键词:①自强进取;②思乡;③内在美,从容,自信;④听取意见,开放意识;⑤正视自我;⑥自信,担当。从中选取两到三句,依据其中的共性或联系来行文即可。比如,选③⑥,可写自信;选①③⑥,可写人生当自信自强;选①②,可写心系故,志在远方;选③④,可写既要有超凡的自信,又需广泛听取他人意见;选⑤⑥,可写青年人既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豪情,也要有正视自我的勇气;选①④,可写奋发图强,开放进取。

[例文]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是否,那种积极有为的个人情操,已在漫卷烟波的楚江中欸乃桨声里,一篙独去? 是否,那种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已在春风横渡的时光与暮霭黄昏间,遁于无形? 木铎摇铃,采诗官蹚过淇水吟咏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而从这千年以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里向我们走来的莫不是光风霁月的君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既见君子自强不息,穷且独善其身,实乃旁逸斜出的生命义举。

天资愚钝、才疏学浅的曾国藩难道不是以勤补拙,在“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中自我激励而终成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吗?在六年的“煮夫”生涯里,静水流深的李安不也是靠潜心积累才完成了事业的突破吗?此等皆乃超人之意志,自我奋起,自我搏击,终以命运的主人身份成功上岸!

既见君子光明磊落于一堂,春风化雨于四方,达则兼济天下,实是富有人文气息之生命智慧的考量!

古有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之耿介清高,亦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怀寰宇。还看今朝,汪涵出资四百多万进行方言保护工作,李连杰建立“壹基金”扶贫济弱。从刀耕火种到机械轰鸣,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社会发展越快,传统文化对每个个体的浸润便日益重要,其对整个社会中流弊的破除功用亦是不容轻视!

目于当下,多可喜亦多可悲。河北涞源羊倌卢伟冒死拦火车,排除了重大安全隐患;广东东莞车主程善道大雨中扶老人,并言“顶多讹钱,不会讹命”;侠女护士正义感爆棚抓医托,无数网友点赞。与此同时,大凉山假慈善被直播,冲破道德底线,企业造假买假为博出位无所不用其极……

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努力。我们不期盼每个人都能做坦坦荡荡的君子,但我们理应不做扭曲如蛆虫的小人,只要众人心念君子,心向君子,划桨开大船,现代社会便能趋于尽善尽美。

青草年年枯荣,哪一棵是我?我们可以谦卑但不会倒下,个体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如何不是?

[点评]






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作为标题,准确而有内涵,富有古典文学韵味,一下就从众多直白平庸的作文标题中脱颖而出。

同样是写自强,同样是由个体到国家,此文却能摆脱一般考生说理时呈现出的一本正经的腔调。文章毫无咄咄逼人之感,有的是古今名句的交融,古今人物的关联,古今家国情怀的对照。

在古今素材的穿插中,在诗歌般的语言与对当下现实的紧密观照下,将考生的家国情怀凸现出来,自然极富感染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e12f66f46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