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2023-01-12 19:3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欢迎阅读!
本华,美学,思想

试论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作者:马春节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教育2013年第12

要: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是溶入他的哲学思想中,他的观审迷失的美学思想,即认识主体在观赏自然或者关照艺术作品的时候,由于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而获得的一种忘我境界,或者主体摆脱求生意志的缠绕,迷失于对象之中,把自我完全放弃,成为纯粹的主体,这种美学思想与西方的思辨美学思想不同,包含深刻的人生意义,因此对我们的人生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理念;自失;观审 一、 美存在与理念中

叔本华这里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理念是不同的概念,叔本华认为理念是意志的唯一直接的客体性,意志通过理念才能间接的客体化为现象。而现实的许多现象在我们面前,并不是整齐有序,是很杂乱的,又是变幻莫测的,和意志不是直接同一的,所以不是意志恰如其分的客体化,因此就是不完美的。唯有理念是意志或自在之物尽可能的恰如其分的客体,甚至可说是整个自然之物,不过只是在表象的形式之下罢了。”[1]“理念把意志客体化了,这样的客体化是完美的。”[1]“生命意志就在这理念中有着它最完美的客体性。”[1]这就是叔本华所认为的完美性,就是这种理念把意志客体化的完美性,因此美只能存在于理念之中,而美感也就是指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完美性。

但是认识到存在理念中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的认识总会受到各种意志的限制,因为认识本来就是为意志服务的,认识中的表象世界总是与个体发生这种或那种因果关系,或者认识总是依据根据律行事,所以认识不能够认识到它背后永恒的不受因果性制约的理念。这样也就意味着不能认识到理念把意志客体化的完美性了,也不会有美感的发生。所以叔本华认为,要想真正获得美,那就必须它是在认识挣脱了它为意志服务的关系时,突然发生的。这正是由于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这种主体已不再按照根据律来推敲那些关系了,而是栖息于,沉浸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1]这也就是说,放弃对事物的习惯看法,不再按照根据律的线索去追究事物的相互关系,也不让抽象思维,理性的概念束缚着意识,而是把人的全部精神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所有的意识都能宁静的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而不管这些对象是何种状态,同时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也就忘记了他自己的个体,忘记了他自己的意志,而只是纯粹的主体。当我们称一个对象为美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这对象是我们审美观赏的客体……就是说看到这客体就把我们变为客观的了,也就是说我们在观赏这客体时,我们所意识到的自己已不是个体人,而是纯粹而无意志的认识主体了。”[2]


这就是叔本华的自失说,个体已经不是原来含义上的个体了,它已和对象融为一体,丧失了自身。当客体以这种方式走出来它对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的关系,主体也就摆脱了对意志的一切关系,这时我们就能直观地认识到理念,也就是认识到美了。这种认识也是所谓的。人在这样的观审中,也就是我们平时欣赏大自然或者欣赏艺术品时候,由于消除了无我差别而获得了一种忘我境界。在这种体验中认识主体也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忘记了生存意志的压迫,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一种超然感受,这也就是审美快感 二、优美”“ 壮美”“ 媚美

此外,叔本华的迷失观审的审美思想,这种认识对象或者观审对象,是叔本华所说优美壮美,因为现实中还有许多叔本华所认为的媚美优美壮美是在人的观审中所形成的两种基本类型。所谓优美是这样的一种情形:认识的对象由于它们的形态很容易成为其理念代表,使人不知不觉得就摆脱了意志和为意志服务的对于关系的认识,从而进入到纯粹直观的状态。这样的美感叫做优美,是来自客观方面”[4]。所谓壮美,则是说认识的对象由于它们与个体的意志存在着根本的敌对关系,因而审美的纯粹直观状态要先通过有意的强力挣脱这种关系才能获得。观审者一方面觉察到这种敌对关系,但并不为之动心;另一方面他只是作为认识的纯粹无意志的主体宁静地观赏着对象,只把握对象与任何关系不相干的理念促成这样的状态的对象就是壮美”[4],这是来自主观方面。所以我们要想真正获得审美,就应该欣赏这样的优美壮美的对象,这样才真正能对我们有现实的生存意义,才能给我们心里关怀和消除主客体差别进行自我解脱来进行净化。而媚美,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艺术凡能勾起人的利害或功利欲望,引发求生意志的东西”[5],这样的媚美会引发观审者的欲望和意志,进入利害打算,还是没有对自身的烦恼和痛苦起到根本作用。这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东西分为好坏给人欣赏,就像一些优秀书籍,我们很少有人能静心进入状态看,而对于那些通俗低级趣味我们有时看得很有劲,因为低级趣味书勾引了我们意志和欲望,打法了时间。高品位的书,以其题材充实深广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诉诸读者的严肃思考、体验和想象,可以真正的净化读者的心灵世界,提高读者的精神品味,升华读者的人格境界,而不是勾起我们欲望。

三、关于自失”“观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从叔本华美学的审美主张即自失”“观审中,从这里我们可以阐释出许多现实意义。 叔本华的自失观审还有主客体的界限消除,这也就审美的消除了主客体的对立的协调作用。虽然启蒙主义伸张主体性,企图通过主体征服客体来获得自由,但现代性的实践表明,这不能获得自由,反而导致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主体的扩张,虽然有现实意义,是社会发展需要,但并不能消灭客体,它仍然作为主体的对立面而存在,并且抵抗主体的扩张。要消除主客体的对立,获得自由,就必须主体性为主体间性,也就是把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变为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关系。叔本华的迷失”“观审美学思想,消除主客体间的对立,完全迷失在


审美中。它们是自我主体的朋友,与自我主体交往对话、对话、沟通,最后达到了充分的一致,完全的同一。

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技术与人对立,然而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理性的奴役,恢复了人与世界的血肉联系,世界重新为人的世界,人重新为人。在自然审美中,就会出现情景交融、物我不分的状态。在社会生活审美中,就会出现对人的充分同情、理解,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状况。在艺术审美中,就会出现我与艺术形象同命运、共悲泣的状况。此时,世界失去了单纯的有用性,成为我的知己,成为理想世界。而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功利的关系,虽然有友谊、亲情的存在,但是受到社会关系的限制,还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功利的关系。这种功利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化。理性虽然为我们建立了美丽的房子开拓了美丽自然,但我们人与人之间却因理性而变的冷漠,人之间为了各自的生存而竞争。把人生疏了,从这方面来看,叔本华痛恨的提出人生是痛苦的,有什么不对呢,他只是敢于挑战当时的理性权威成为第一人,所以我们都在批评他的不可理喻,但是却看不到他打破常规,对现实的敢于反抗,虽然有点消极但是哪个名人的思想不都是缺陷。

虽然叔本华思想是含有人类审美中获得暂时解脱,然后幸福死去,归于虚无,但是我作为后代,姑且舍弃他的虚无观念,接受他的审美欣赏,接受他的主客体同一,进入超脱境界,接受他的理性对人的束缚,进行直观的想象和忘我,这对我们文学艺术不也是一种贡献,这也是叔本华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需要我们加以重新认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杨春时.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月第1版,第244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图书馆1982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e3cbb7d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