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介绍

2023-02-26 12:3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介绍》,欢迎阅读!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介绍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1、三过端午

屈原故里秭归民间端午习俗神奇而独特,当地民众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过端午节,而每年的五月,当地人要过三次端午节。

在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 2、躲端阳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带着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过端午,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民间称之为躲端阳”——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而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躲端午的起源在秭归有另一个版本,原本民间女子出嫁后很难再返娘家,屈原被放逐归乡后,其姊返乡劝慰屈原,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同乡已婚女子纷纷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后这一习俗也被保留至今。 3骚坛诗会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这里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社——“骚坛续至今。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4、游江招魂

在端午节里,很多地方划龙舟,但在划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相传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投江,以身殉国,消息传到屈乡,乡亲们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演变为现在的游江招魂。

临江祭祀屈原,龙舟是最为重要的,几天前就将龙船打磨好,擦上油漆,到祭祀时,首先将龙头安插到龙船上,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点睛。杀鸡宰羊将血倒入碗中,一饮而尽,将碗重重的摔倒地上,告示,赛龙船开始。然后在鞭炮声中龙船缓缓出水。白龙作为孝龙在前,其它龙船随后,在哀婉的招魂曲中,开始游江招魂。仪式结束,才开始正式比赛。 5、向江中抛棕子


在端午节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棕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

在秭归,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叶子寓意屈原万古长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纯洁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刚正不阿。一颗红枣,代表屈原爱国丹心。 6、喝雄黄酒、稻场娱乐

喝酒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习惯,但喝雄黄酒却是屈原故里独有的习俗。相传在乡亲们找寻屈原时,一位老医师想到蛟龙水兽怕雄黄,便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蛟龙水兽伤害屈原大夫。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7、公祭屈原

从南北朝开始秭归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组织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端午习俗还有悬挂艾蒿、菖蒲,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饮雄黄酒,免受虫蛇伤害;悬钟馗像,消灾避难;写符念咒,避邪驱鬼;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保安康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e4c702403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