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荆门望楚

2022-05-06 03:12: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度荆门望楚》,欢迎阅读!
荆门

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唐代〕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译文

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 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 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苍翠茂密,一望无际。 今天我这狂傲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这楚天中来。 注释

荆门:山名。《水经·江水注》卷三十四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清统志》说:湖北荆州府: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

遥遥:形容距离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鹆之巢,远哉遥遥。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因巫山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

望望:瞻望貌;依恋貌。《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郑玄注:望望,瞻顾之貌也。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左传·昭公七年》:即位,为章台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杜预注:章台,南郡华容县。

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

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南朝宋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隈(wēi):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天尽头。

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创作背景

这首《度荆门望楚》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应当是公元679公元680(调露)年间陈子昂初次出川应试途中入楚时所作。

赏析

这首《度荆门望楚》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荆门,由于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吴蜀彝陵之战就曾发生在这里,自古有荆楚西门荆门十二碚之称,也是诗人出川,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这一带,水势湍急,山势险峻,郭景纯《江赋》说:虎牙桀竖以屹卒,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由此可见荆门山景观之胜。


首联两句,是作者对自己行程的交代。诗首句遥遥去巫峡远也,遥遥,远之又远。从梓州出发,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巫峡居三峡之中,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抵湖北巴东县渡口,全长九十里。过官渡口,至秭国,即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多里也。因此陈子昂诗中说:望望下章台,远看,望望,一再瞻看。诗人以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他此时心情,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初离故乡,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饱览楚国风光,因此望之又望。,写出了长江水势,从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不难理解字的意义和力量。章台,《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章华之台。楚之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也是陈子昂必经之地。章华台表明已入楚境。

颔联分承一、二两句。巴国山川尽,度过荆门,生活了二十年的故乡巴蜀的奇山秀水此告别。这句不仅是对地理分界的一种说明,更是概写此行所历的巴蜀山川,包括雄奇险峻三峡在内,字中同样透露出与巴蜀山川告别的依依之情。荆门烟雾开,船未到荆门,远望两山对峙,但见烟雾缭绕,看不清前路;船过荆门,则烟消雾散,眼前豁然开朗,展现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字正传神地表达出度荆门后心胸豁然的那份舒展感和兴奋感。而这种豁然开朗的舒展感又和此前舟行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崖叠嶂,隐天蔽日的险峻逼仄感正形成鲜明对照,字的精切不移于此可见。

颈联两句,诗人更具体地状写楚境胜地。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两句,对烟雾开三字,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城邑分畛域于苍野,可见人烟稠密,城邑不孤;树木断苍郁于白云,足见远树连天,碧野无际。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

尾联是对度荆门望楚全部感受的集中表现: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古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今有狂歌入楚之客,歌而过荆门。但今日狂歌客却显非昔日对现实不满的楚狂,而是对前途充满了美好憧憬的狂歌字是对初次离乡入楚,走向人生广阔新天地的诗人欣喜欲的感情的集中揭示。诗写到这里,感情发展到高潮,诗也在知入楚来的逸兴飞扬、顾盼自得中结束。一结可谓淋漓尽致,神情飞越,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味道。用楚狂接舆歌凤典,单取其字面,且将”“”“三字巧妙地分置两句,表达与原典完全不同的感情。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由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e640e83cd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