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水墨画的影响

2023-02-13 17:33: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水墨画的影响 》,欢迎阅读!
水墨画,道家,中国,古代,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水墨画的影响

作者:刘菊芳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



摘要:水墨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其形成与发展同道家文化的兴衰变迁更是有着极深的渊源。道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水墨画的绘画精神与艺术风格,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样式与审美旨趣。 关键词:水墨画 道家思想 艺术精神

作者简介:刘菊芳(1977-),,江西莲花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美术品鉴赏与研究。

水墨画作为中国特有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同道家文化的兴衰变迁有着极深的渊源,艺术语言也最能体现以为魂的思维境界和审美境界。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是一个包蕴东方神秘色彩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范畴之一,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突显一个字。 鲁迅先生曾有言:“中国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1]P36 此言虽有夸张之处,但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道家道教对国人思想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中国文人钟爱水墨画,也与道家道教的影响有关系。

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浸渗的理念,与西方审美迥然有别。它以法自然为最高准则 ,却不像西方那样单纯模仿自然,它由审美主题出发,将审美客体和主体融于一体,最终形成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维境界,以及情景物理相互交融的审美境界。表现在水墨画创作中,就是将作者的情思隐于所要表现的客体的本来面目中,将自身对客体的意趣、气理、神情的不同感悟和诠释同客体本身相融和,从而形成作品独特的气势和神韵。水墨画就是最能体现出这种以为灵魂中国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水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它与一般的山水画有区别。它摒弃自然界的五彩之,而以单纯朴素的墨色,渲染出世间万事万物的另一番别致情貌。其奇异之处,正如王维《山水决》所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究其原因,就在于水墨画的简朴,体现老庄哲学的自然之性。《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P21自然是老庄哲学概念的基本特性,“道法自然则是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水墨画正是体现了这种自然属性,诚如荆浩《笔法记》所言:“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是非因笔。水墨画的特点,就是随笔自然,不强力至,其用墨之深浅厚薄,依据所画对象的阴阳向背,效果自然天成,不求刻意渲染。此类中国式审美,法自然为最高准则,由此确立了人和宇宙天人合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物我两忘、物景相融的思维境界和审美境界,可谓极尽之浸渗 ,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审美体系。

中国文人与水墨画的相互结合,相互生发,构筑了遗形取神的中国画风。水墨画就是寄情写意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的一种总的艺术,它是道家崇尚自然、畅神达意等思想理念的产物。在庄子的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哲学观的影响下,水墨画家们强调主观情怀的自然流露,注重主观的创造作用,并总结出了离象而求得之象外物外求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等绘画观点。写意是通过形象又超越形象去表现人的情志, 发人的精神,缘物寄情以表达人的意念。它不受时空观念的限制,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给人们以充分想象的余地。

就水墨技法的形成而言,也与道家思想息息相关。水墨画脱胎于山水画,艺术形式的确立,相传是盛唐的吴道子。后来的王维,一变山水画的勾斫为渲染,采用破墨新技法。破墨是指一种用浓淡墨色相破、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效果的用墨技法。王维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水墨画新意境,奠定了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础。到了北宋时期,文人画已经成为水墨画主体,如苏轼、文同、米芾等。他们将水墨画作为一种自我消遣、自我表现的工具,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技法上则注重写意,追求笔墨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和作品的天然志趣。他们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强调心源造化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两忘的境界。北宋画家郭熙在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中,主张画家要以林泉之心身即山川而取之”,即以审美的眼光、虚静的心,去对自然山水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并由此构思水墨画。

水墨画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对墨的发挥和对色彩的排斥。在这一点上,水墨画更是凸现了老哲学的朴素色彩观。老庄认为是原始混沌,其特性是自然、朴素、无为、不争。老庄之学向往朴素之道、自然之理。老子、庄子以为朴素自然的道蕴含自然的形形色色,朴素无华才是天地间的大美,才是圣人追求的真美。《老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为玄同。”[2]P33庄子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2] P132正因为老子、庄子如此看重自然之,所以在色彩上,他们追求一种素淡简朴的颜色,而对多色彩心存排斥:“五色,令人目

”[2]P15;“五色乱目,使目不明”[2] P131。老庄提倡的这种朴素自然的色彩观,在后代水墨画家中进一步得到落实和体现,“墨俱五色水墨为上的理论应运而生,水墨画运用墨的浓、淡、干、湿、焦,即墨分五色来表现事物的色彩。而随着水墨画逐步脱离山水画,它对色彩的排斥倾向日趋严重,如此一来,使得有关水墨画理论与技法,不经意地与老庄哲学精神进一步吻合:“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像乖矣。”[3]P37 在水墨交融的黑白天地中,我们简直可以感受到道家阴阳五行思想的脉博跳动。

总而言之,正是道家思想的渗透积淀,使得中国水墨画从画理、画法到审美情趣,无不打上道家文化的深刻烙印,从而使水墨画深固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土,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ea4d93c47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