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风俗民情调查

2022-04-01 22:26: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明节的风俗民情调查》,欢迎阅读!
民情,清明节,风俗,调查

首先来介绍一下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以会相差两天。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5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我来自上海崇明就先介绍一下上海人清明节都做些什么。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2CY系列不锈钢齿轮泵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接着在来介绍一下崇明岛的岛民们是怎么过清明节的。乾隆年间安徽翕县人吴澄寓居崇明三十多年,在他写下的描述崇明风土人情的《瀛洲竹枝词一百首》中,就有着详细的记录。如在《清明习俗》中,他写道:“禁烟时节麦苗长,遍贴清明嫁九娘。哺得燕雏嫌察污,好将芦辫护高梁。”诗中的“九娘”是指灯蛾。据说寒食时贴了“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的纸条后,夏天家中就不会有飞蛾扑火。“察污”:鸟拉下的粪。“芦辫”:芦苇杆编扎的长条。诗的大意是“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禁烟的时候麦苗在不停地长,家中到处贴遍纸条‘清明嫁九娘’。讨厌燕子已哺得的小燕乱拉尿屎,可以拿芦杆编成芦辫来保护房梁。”原来崇明人在那时有贴九娘的风俗。

在《祭祖》一诗中,吴澄这样说:“挈盒携樽郊外行,新蓬圆子祭先莹。原头累累瓶装骨,冢上添泥贴太平。”“樽”是盛酒的器具。“新蓬圆子”是用新生的蓬蒿榨汁后做的圆子,现在称为青团。“瓶装骨”则是把死者遗骨装入小瓫之中,崇明俗称骨殖瓫。翻译成现


代文为“带着食盒拿着酒具去郊外一行,用只只青团来祭祀先祖坟茔。田头可见一只只的骨植瓫,坟头培土后再贴上二字‘太平’”。到先祖坟墓上去扫墓时,不但要清除杂草、培土,还要贴上“太平”两字,以祈求祖先在阴间平平安安。

那时富家的妇女都深居简出,清明时节踏青便是最好的出门机会。但是,踏青也并不是单单为了赏景,还要上庙里参加佛事活动。在《进香》中,吴澄写道“元宝香篮轿子扛,后头跟个俏婆娘。吃斋信女皈依佛,春日挨烧十庙香。”“皈依”这里是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佛教活动。“十庙香”为到十座庙宇里去烧香。用现代文来讲是“坐着轿子带着元宝香篮去进香,一旁还跟着自家的帮佣女娘。吃素的女主人信奉佛祖菩萨,春日里要挨着十座庙宇烧香。”

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时崇明人喜爱的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红红的小灯笼,十分诱人。还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它们在天际遨游,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吴澄在竹枝词中写道:“日暖晴空响鹤琴,磨刀审纸做风筝。

今年扎个双蝴蝶,赛落他家九串铃。”这里的鹤琴,包括双蝴蝶、九串铃,都是风筝的名称。审纸是崇明方言,指用刀裁纸。将竹枝词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蓝天白云下响起了纸鹞的鸣声,有人正忙着裁剪纸张糊扎风筝。下足功夫扎上个大大的蝴蝶鹞,定要比过那别家长长的九串铃。

今天,我们过清明不只是为了缅怀先人,也不只是为了扫墓。我们过清明节假日,更多的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体现感恩祖宗、传承家族荣誉的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增强凝聚力,同时确保民族的优良文化和共同的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以致更好地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清明节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始终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时代在变化,我们更是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清明节要寄托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要起到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的作用,要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以及对先贤先烈风范的缅怀和景仰。

优良的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精神。如今一些人对党的历史学不够系统,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缺乏亲身感受,对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理解不足;其是一些青少年对党史,对革命历史不清楚,对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知之甚少;社会中一些人恶搞英雄还有一定的市场,这些都说明传统教育之重要。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教育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我们克服各种障碍的重要武器,是形成良好思想作风、提高政治道德品质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缅怀先烈,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铭记身上的使命,牢记肩上的责任,不辜负先人的期望。 ***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我们纪念先烈,就是要缅怀英雄的业绩,从烈士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内心深处受到震撼,把英雄们的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实现他们所追求的理想, 同学们让我们深切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明晰党史,双肩担使命,心头记责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把握现在,为新世纪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f094460b4daa58da0114a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