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元四级”网络体系模式建构

2022-05-17 03:28: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元四级”网络体系模式建构》,欢迎阅读!
二元,健康教育,建构,四级,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元四级网络体系模式建构

大学生二元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是一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网上虚拟教育和网下现实教育对接即二元心理健康教育结构推动了心理健教育网络化的有效实施。四级教育网络体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导员团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突出了以大学生自我发展、相互支持的心理互助为主要途径,形成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助、互助、他助综合平台,在大学生服务、管理、教育中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标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二元四级 危机干预 大学生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障碍性咨询方面,主要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治疗,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相对缺乏,这既不符合高教育的目标,也不符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事实上,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身体劳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紧张心理状态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疲劳和焦虑;强迫和嫉妒心理;心境不佳、丧失兴趣、消极悲观、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抑郁心理[1]。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能够从多方位实现对大学生全覆盖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反映了我们在注重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发展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适应岗位的心理发展能力,对于其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构建心理健康二元四级教育网络体系丰富、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扩大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面和受益面,在行业领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二元四级教育网络体系的构成

社会文化背景、环境因素等多因子和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紧密相关,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运而生,单纯的网上教育或网下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逐渐转变为网上和网下联动的模式,网上虚拟教育和网下现实教育对接,即是二元教育结构。网下教育即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来实现。网上教育是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网络课程、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网上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网上心理互助等,引领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认知和道德情操。四级教育网络体系:一级结构即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和日常心理咨询与教学、研究工作;二级结构即辅导员团队,落实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实时掌握全體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三级结构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协助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灵电影、心理交流会、户外拓展等活动。四级结构即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通过日常学习、生活接触为周围同学提供人际关系的支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实时进行疏导或介绍到咨询中心。通过四级结构运行




探索网上、网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沟通,建立起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动静结合、功能互补、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网络模式,既切合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又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二元四级教育网络体系运行机制

教育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核心,从专业角度在全校范围内通过校园网、校报、宣传栏、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现代心理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对于大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心理障碍,通过团体或个体咨询正确引导,帮助他们优化心理品质,完善人格;定期组织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会员、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培训,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开展新生心理普查,筛选并跟踪辅导。辅导员团队是该教育网络体系的关键力量,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监督,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业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测查和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和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是该教育网络体系的基础,其成员除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培训、实践以外,发挥朋辈心理辅导作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关注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给予他助和互助、自助,实施初级心理干预。网上与网下、教师与学生、教室内与教室外、学习和生活等交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良性运行态势。



学者谷新忠[2]等提出,医学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医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帮助他们掌握积极稳定的应对方式,避免采取消极不稳定的应对方式,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通过。二元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构建,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切实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能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利用少数大学生的障碍性咨询和危机干预,将心理健康教育重心转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上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1]周业波.医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2256-259.



[2]谷新忠,周紫哲,王斐然,等.医学生心理健康与坚韧性人格、应对方式的关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260-63.



作者简介:王凤枝(1965-,女,河南西平人,教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就业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f33006175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