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两时期圣母形象之比较

2023-10-09 17:00:0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两时期圣母形象之比较》,欢迎阅读!
文艺复兴,圣母,中世纪,时期,形象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两时期圣母形象之比较

作者:沙海朋

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2



圣母,圣子耶稣的母亲,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被众生所信仰与尊敬的女神,集爱和正义于一身。传说中的圣母是可以普度众生、救人于危难的一座真神,也是一位温柔娴静、慈爱和善、伟大的母亲形象。在基督教文化盛行的中世纪以及后来呼唤人性觉醒的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形象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艺术家所表现的主题。在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由于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绘画中所呈现的圣母形象也发生着变化。本文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对两个时期圣母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两时期圣母形象的比较

我们从库柏的《圣母与圣婴》和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对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先作一个感性的认识。

1中的圣母庄重威严地坐在宝座中,头戴王冠并略微向下倾斜,面无表情,脸部被纱巾包裹,双目朝向画面之外,右臂怀抱圣婴,左臂横搭在腿前,两腿僵硬地放在椅子前方,背景被金黄色调所笼罩。这是中世纪常见的圣母的造型和色调。画面装饰意味浓重,王冠、光环、天使等标志性事物构成了天国的情境,洋溢着宗教气息,使人感到敬畏、仰慕。

2是美丽的人间田园景象,丝毫没有宗教的肃穆气氛。在稳定的金字塔构图中,圣母位于画面中央,身穿红衣蓝袍,双手自然垂下,护佑着正在嬉戏玩耍的圣子和圣约翰,两腿的摆放轻松自如。再看圣母的脸,面色红润,五官恰到好处地融于脸部,表情的描绘逼真细腻而又不失生动。在这里,画家赋予了圣母以民间女子的形象:有血有肉、表情丰富、姿态自然、举止典雅的高贵女子。我们只有从她头顶若隐若现的光环才能辨别出她神圣的圣母身份。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两种圣母形象的不同格调:从人物造型上看,图1展示的是一位神圣、肃穆、庄严的女神,图2展示的是一位是美丽、优雅、慈爱的民间女子;从画面色彩上看,一个色调单纯、色彩明亮鲜丽,一个则是色调整体统一,色彩自然柔和。这是我们感受到的第一视觉印象。

我们研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既要关注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又要注意两个时期的不同。

首先,从作品表现的对象来看。4世纪之前,在为数不多的圣母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圣母玛利亚只是作为一位普通的人间母亲形象出现在耶稣旁边,4世纪中期以后才作为“上帝之母”的身份而呈现。画面中圣母头顶光环的出现标志着她作为圣像开始被艺术家描绘。即使是这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圣母玛利亚却一直没有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她的出现只是作为基督耶稣的陪衬。14世纪时圣母形象才逐渐独立出来,成为画家主要的表现对象,而且这类作品数量剧增,甚至超过了表现耶稣题材的作品。 其次,从作品的表现风格看。文艺复兴盛期,对圣母形象的描绘愈加精致,人物形象也由过去的呆板、僵硬、瘦弱逐渐过渡为自然、生动、圆润,由神秘静穆转化为高贵典雅,由原来的遥不可及到后来的平易近人、亲切自然。除此之外,中世纪规定的程式化造型也被世俗化的人物造型所取代。通过两个时期表现圣母题材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前期的圣母形象作为世人崇敬的神祗,其动作姿势总是千篇一律而较少变化,而后期的圣母形象则由于取自现实生活,姿态丰富多样。

两时期圣母形象存在差异的原因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来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源于生活的艺术在特定时期也会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必然导致两个时期绘画表达主旨的不同。

中世纪的艺术,也被称作“基督教的艺术”,与基督教的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一切为宗教服务的社会中,艺术也成为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作为宗教思想的附庸,完全服务于宗教,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现存的此时期的大量绘画作品都彰显着宗教性压倒了艺术性。因此,中世纪绘画中的圣母形象总是端正而坐,面无表隋,神情严肃,缺乏人情味。这正是宗教观念在绘画中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冲破了神学的束缚,不再为了虚无缥缈的“上帝”“永生”牺牲一切,而是更加珍惜现世的幸福,艺术家表现的内容也从“天上”转向了“人间”。这时的圣母已由天神转化为人间女子的形象,圣母身边的环境也被描绘成自然山川,而不是传统的中世纪的金黄色或围绕于旁的作祈祷状的圣女,一切流于自然和世俗。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一种矛盾观念。在人文主义思想盛行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提倡关注人类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却不愿完全与上帝决裂,绘画对现实形象的描绘也充满了神性的光辉,比现实更加高雅、脱俗、庄严、高贵。每一件貌似源于生活的、写实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讲超越了现实的存在,其中的人物、场景仿佛是人间的,却又经过艺术家的提炼整理而高于自然,显得理想化和神圣化。所以进入作品的素材大部分取自贵族而非贫民,表现对象是理想的而不是现实的。圣母形象也是作为一个“典型”,集中了多个理想人物的精华而出现的。有人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实际上就是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即世俗化的宗教,对于中世纪并没有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一时期的艺术,既是充满神性的,也是世俗的,介于神性与世俗化之间,即达到了“世俗性与精神性的完美折中”(p23)。相比之下,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显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易于理解,但是这样完美的形象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

原型,因为这里融入了艺术家的理想和信念,高贵、宁静、温文尔雅,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

另外,从绘画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看。在文艺复兴时期,包括力学、光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发展迅猛,透视学、光影学、人体解剖学也被引入绘画,将人物的形体构造赋予了科学的内涵。达·芬奇曾指出:“那些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一切东西,却对它一无所知。”[2](p40)这里的“理性”所指的内容之一就是透视学、光影学、人体解剖学等方面的绘画科学知识。他要求画家在运用理性的基础上,不是对摆在自己面前的事物简单地描摹,而是经过“艺术思索”后应用这些绘画科学对表现对象进行处理。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在形象塑造上敢于大胆取舍,构图、人物比例、透视、解剖、动态、体积、明暗、色彩、光线等各因素使人物形象更趋于合理与自然。其实,这已经涉及艺术的理想化和典型化的问题。

结语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是西方绘画发展史上两个重要且连续的发展时期。后者对前者内在的继承和发展是毋庸置疑的,相异之处也是明晰可见的。而造成这些相异之处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的:研究某个艺术品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从古至今,成功的作品无一例外都融入了民族、时代、文化、生活、科技的成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f5158dc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b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