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2022-05-22 04:29: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策略》,欢迎阅读!
养成,引导,幼儿,良好,习惯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幼儿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以情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的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去。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个条件下的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了就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教育上感到困惑,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然而今天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家长们,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生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并帮助幼儿在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 遵循科学的原则

在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地特点,我们可以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

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二)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目前教师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现。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的给与表扬和鼓励,是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说教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另外,鼓励和表扬是一种强化良好习惯的好方法。孩子们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只要是有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幼儿给贴上小红花以示鼓励,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教育如同栽花,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能让花朵枯萎,而按照生长,有规律的培育则会鲜花茂盛。因此,成人十分有必要放下成人的架子,抛弃成人的作风,成为孩子的朋友,让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三)恰到好处的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下和帮助下形成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幼儿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幼儿园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引导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如:教师自觉地拾起一片废纸,上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的,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家长和教师要有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和教师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如:宝贝今天在桌子旁吃饭,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后天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我们怎能帮助宝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五)要有默契的合作,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如果教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孩子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或者是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要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老一辈(爷爷奶奶等)溺爱孩子,往往和父母及教师的要求相悖,从而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很多障碍,另外还应该注意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默契配合。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教师不和家长团结协作,就很难达到理想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积极的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通过双方密切合作和共同的努力,以帮助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对幼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如:有一次开家长会,一位家长跟我说:“我家的诚诚快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人跟我告状。”接着这位家长向我讲述了孩子怎么和领居小朋友打架,拿玩具打伤同伴,用嘴巴要小朋友,这位家长非常苦恼地说:“我害怕孩子出去玩了,害怕又有人来找我告状,打他,骂他,可孩子怎么就不该呀”?这位家长的苦恼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难的多,家长应该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孩子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别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孩子情感上接受不了,那么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再就是加上家长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孩子的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还会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孩子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地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另外,家长还应该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绝对不能“一曝十寒”

二、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岁的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因为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该做到的,应该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幼儿要双手搬凳子,不能趴着睡,饭后主动收拾餐具,垃圾要丢到垃圾桶里等。如平时,我们还要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睡后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衣领。我们还要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也要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并且一定要做好”。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应该与家庭团结合作,为了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今天我们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其实最大的困难时孩子的家长,甚至


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不良习惯长大的,“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星期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

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亲子活动,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

(三)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权力和参与,让孩子积极地参与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大家就会更喜欢我。

(四)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又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孩子的一举一动逐渐想良好的行为发展。父母有良好 行为习惯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

三、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一) 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征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时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二)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大家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要一个一个的制定培养目标,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这都是非常好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家规、班规,并且去追求这些目标。

(三)进行榜样教育

身边的成人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教师、也包括小朋友。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用,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如:讲故事、情景表演等等。 (四)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而且还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

(五)要及时评估,及时表扬 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及时的评价能够强化教育效果,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估和表扬,行为规范的制定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摆设,只有及时的评价,才能够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达到预期制定规则的目的。

(六)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良好风气的形成往往能给工作带来好的效果,并且给工作带来很多方便。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就会在班里得到鼓励、支持、欣赏,谁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出现了,大家会一致反对,这才对孩子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会自发生成的,也不会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家长和教师共同教育的。 一日活动皆教育,作为教师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每一个教育机,努力培养每一位幼儿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f845e1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f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