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与承认:社会工作学科的名与位

2022-04-22 13:27: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想象与承认:社会工作学科的名与位》,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学科,想象,承认

想象与承认:社会工作学科的名与位

作者:任文启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9年第11



任文启/甘肃政法大学

鲁迅说,这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世间本没有学科,想象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学科。学科本质上是人们基于特定社会现实和社会需求建构起来的共同想象。对社会工作而言亦是如此。既然是共同想象,那是不是只要有一群人建构起一个叫作“社会工作”的学科就可以了?显然不是,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想象,更是王老说过的“走向承认”[1],如激清兄所列出来的:理论界、实务界和国家的承认。也就是说,社会工作学科之“名”是存在的,只不过不太“正”,社会工作学科之“位”也有,只不过有些“屈尊”。那为什么目前还只是“走向”而没有被最终承认?为何出现这种“名不正”“位屈尊”的问题呢?原因应该就在激清所列的三个框架内。当然,为明了社会工作学科的“名”与“位”,我们更需要看一下其所对应的“实”和“为”。

一、社会工作学科在理论界的实与为

理论界即思想界,依据特定规则,掌管着所有人的共同想象。社会工作学科面向的并不单限于社会工作理论界的小圈子,而是整个社会科学理论界。一方面,因为社会科学面对的都是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各学科边界并没有自然科学那么泾渭分明,很多学科之间同根同源,发展过程中也在交流互鉴,谁解释得好谁上位,除却权力影响之外,基本不存在理论上垄断的可能。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后起的学科,建立在对整个社会科学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先在的共同想象,其他学科的存在就使得社会工作学科的想象是不自由的。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击败其他学科才能在学术的“江湖”上立足,就像武僧必须打败“少林寺十八铜人”才能获准下山一样,先在的社会科学各学科即理论界的“十八铜人”,只不过打败的标准是能否在此前构建的基础上提供自己独特的解释体系、方式和内容,解释有效又无可替代。这是理论界学科博弈的基本规则。

基于以上规则,纵观目前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且不说能够提出被普遍承认的有效解释体系,在与既成学科对相关问题的理论回应和是否形成规范的学科内部共识也存在问题,这就难社会学学科会认为社会工作的研究“理论性”太差;心理学学科则认为,社会工作的研究缺乏可验证性和可操作性等。社会工作目前的理论研究总体呈现出玉峰兄所说的“量多而质平”的特点,这是社会工作理论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所有有志于改变此现状的社工学人努力的前提,在理论研究尚未达到理论界最基本的要求之前将着力点放在名位的追求上,只能走向有名无实的镜花水月和有位无为的沙中建塔。

二、社会工作学科在实务界的实与为

理论是想象,实务是基于想象的实际行动。作为一个标榜“实践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实践。前段时间的一篇热文《呼吁:请将社工的话语权交给实务界》就曾提出,一线社工没有话语权而沦为资本或权力的玩偶,但来自高校或社工理论界的评估者,却也没有合理使用话语权为专业社工争取地位与资源。抛开此文所说的“话语”与“权”其实是两回事的问题,回到实务界对社会工作的期待上:社会工作学科能否为一线社工提供解决实际困境的行动策略以及可供具体操作的实践方案是这一学科最基本的实务功能。再进一步,社会工作学科所生产出的知识可被一线社工所应用,社会工作学科提出的价值和原则能够为机构与政府所接受,社会工作学科规定的伦理规范能够为全行业所认可和执行,或者可以说,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在遭遇机构、政府、学术界或者老百姓质疑时,能够拥有“讲人话的权利”,可以用


这种来自“实践理性”的学科话语去对抗行政和市场的逻辑,而不是成为二者的附庸。社会工作学科在实务界的影响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力博弈,一种基于“正确”与“合理”的学科话语与现实权力的博弈,很多研究者都在关注如何通过实务领域的专业服务,让社会工作取得“合法化”地位,这就是在寻求社会工作学科在实务界的“话语权”,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在实务界没有话语权的学科,就是在社会需求和社会影响上尚不成熟的学科,社会工作的“道德实践”“政治实践”“价值实践”也因之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工作学科在国家层面的实与为

国家层面的承认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列入教育部专业学科目录,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一点不能靠引证国外怎样做和如何诠释政策和历史得到答案,也不能靠在学界的呼吁和鼓噪获得国家承认。国家调整专业学科目录,考虑的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和指引,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程度和综合实力,这些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影响力同步,甚至更慢。这就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努力,通过充足的论证和具体的实践,证明社会工作学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成为独立学科之后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以此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同和认可。

一言以蔽之:求名先求实,有为才有位。

参考文献

[1]王思斌.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河北学刊,20136):108-11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fe958dc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0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