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

2022-04-23 16:3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欢迎阅读!
王朔,拼贴,浅析,小说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



中文摘要:王朔小说中的话语充满了戏谑与颠覆,在小说中采用戏仿和拼贴的叙事策略对“主流文化或者中心话语”进行升格或降格,造成语境的错置,形成一种独特的痞子式语言,这也体现了话语的边缘化①。王朔在作品中还经常引用一些典故或移植古典诗文及其意境,戏仿和拼贴,这属二次创作的一种,用“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的话语模式巧妙地套出新的内容与意义,更多地使“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陌生化②”的意义。 关键字:滑稽模仿 随意拼贴 边缘化 陌生化

戏仿,旨在以玩笑的态度颠覆模仿对象,具体方式又分为两种:一是用庄重、神圣的语言对平凡可笑的事物予以提升(升格)二是用猥琐、下流的语言对庄重伟大的事物加以贬斥、降格,以此消解话语的神圣性,使其滑稽、错位、脱节、颠覆,形成反讽。在这一点上他又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味道,也有点像政治波普,把可口可乐广告、红宝书、毛泽东像章等加以拼贴、并置,消解其政治意义与神圣性。

拼贴则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写作手法。它的特点与滑稽模仿类似,都是把被描述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结果,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一、 王朔小说中的拼贴和戏仿。 1、词语的拼贴。

词语的搭配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而且还要在词语的意义能够相互选择的范围内进行" 所谓词语的随意拼贴!就是打破词语意义的常规选择!对意义进行异常组合"词语的随意拼贴是王朔常用的手法!他总是把一些不相关的词语随心所意地组合,这样的组合主流话语所排斥的,与主流文化有着明显的不符的,从而产生出一种痞子色彩,这正体现了王朔小说的话语边缘化。

⑴“如在《顽主》中的少妇埋怨丈夫的侃瘾:

"别回家了,和老婆一起多枯燥,你就整宿的和哥儿们神侃没准还能侃晕个把水汪汪的女学生就像当初砍晕我一样卑鄙的东西。你说你是什么鸟变的,人家有酒瘾棋瘾大烟瘾,么瘾都还说得过去,没听说像你这样有砍瘾的,往那儿一坐就屁股发沉眼儿发光,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流水……早知道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得了……”

这里的“中苏谈判”指的是19895月中国与苏联恢复中苏关系的正常化而举行的高级会晤,是80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中苏谈判正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而中苏谈判也是一个很严肃的词语,但王朔却把它用于少妇对丈夫的抱怨,并将其与“抽水马桶”这类低俗的词语拼贴,使其原有的严肃性消失殆尽,,被降格为痞子式的胡款。 ⑵如在《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中有这样一小段对话:

“林蓓你小心点,康宝不是好东西,你也没听说现在管流氓不叫流氓的作家么?” “全市的流氓都转行当作家咯!”

①边缘化,是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等)所排斥,所不包容。

②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这两句话都将“作家”与“流氓”拼贴,“流氓”本是一个很俗的词! 甚至可以说是脏!而“作家”是一个很高雅的词!作者却把他们搭配在一起!整个句子一下变得很俗!这就体现了王朔小说语言的痞子味。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朔总是把根本不相关的两个词通过他非凡的联想力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异常搭配,这样的异常搭配是不符合主流文化的,而体现他小说语言的痞子味和话语的边缘化。

2、句子中的戏仿。

⑴“衣冠楚楚的男女-.像攻进冬宫的赤卫队员们一样黑鸦鸦地移动着..国庆检阅时的步兵方阵!对前面桌上的啤酒行注目礼。”(《顽主》)

把那些衣冠楚楚的男女冲向食物的奋不顾身的姿势戏仿为冬宫的赤卫队员和国庆检阅时的步兵方队的庄严英姿!这种以雅喻俗方式!意味着通过比喻性语言把卑俗的,感性的东西神圣化和理性化!既对于人的低级需要有着某种提升作用!又对政治传统中神圣的东西构成消解效果。这正体现了王朔小说语言痞子味的特点。

⑵“文学!就是排泄!排泄痛苦委屈什么的!通过此等副性交铁形式寻求快感。”(《一点正经没有》)

作者把高雅文学戏仿成非常俗气的排泄,王朔的这种以雅仿俗,也是痞子味的表现。

二、王朔小说中对典故、诗文、革命语录和权威机构的个性化改造。

为了提高表达效果! 王朔在作品中常引用一些典故或移植古典诗文及其意境,但他的引用和移植往往经过自己个性化的改造,通过对中心话语或主流文化的戏仿和拼贴,这属二次创作的一种,用“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的话语模式巧妙地套出新的内容与意义,更多地使“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陌生化”的意义。 1、对典故、诗文的个性化改造。

如在《一点正经没有》中的这样两段话:

1)“好好反省反省吗?人生的路蹉跎岁月!一失足可成千古恨,悬崖勒马亡羊补牢!难而退有错必纠....反正就是这意思吧!再多的词我也想不起来了。”

2 “我不同意你这个观点!女学生慷慨激昂地说!/精英就不惨吗?看了一火车洋书!次不上去下不来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壁萧索拔剑出门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怆然涕下! 那是轻的一头撞死那也说不定”(《一点正经没有》)

例(1)、例(2)都是引用了古文诗句!“一失足可成千古恨”、“亡羊补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壁萧索拔剑出门”、“高山流水知音难觅”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古文诗句! 作者将它们这样混合搭配在一起!顿时给人一种痞子之感。像这些典故都是非常神圣的故事! 古文诗句也都是非常高雅的诗句! 而作者却把它们这样故意进行一种颠覆, 随便的搭配在一起来达到消解主流文化的目的! 2、对革命语录的个性化改造。 如对毛主席语录的戏仿:

“敌进你退!敌退你进!敌住你扰!敌疲你打(《诱妞大全》)上就这么写着。”(《一点儿正经没有》)

戏仿了毛泽东在19378月提出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同时将王朔杜撰的《诱妞大全》这本恶俗的泡妞兵法与之拼贴,这就将爱情的神圣与理性消解殆尽,而爱情也不再是最真挚的仰慕,而是不胜其扰后的妥协,成为世俗的消遣。将毛泽东主席的游击战术引用过来表示诱妞! 其本身所具有的革命意义消除殆尽。 3、对权威机构的个性化改造。

王朔还对政府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进行戏仿,得出了一些新的名词,“中麻会”(中


国人民麻将委员会)、“国家麻将队”、“捧人协会”、“全国人民总动员会”、“中砍委”等。 作为“革命文化”的政治话语,在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我们最高的行动纲领或是某些领域内的主要指导思想,是神圣崇高不可侵犯的主流文化,但 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元文化”的庄严逐步被“多元文化”的繁杂所消解,以前被“奉若神明”的话语也从神龛之上走了下来,文化的日常生活化成了文化的主要特性与功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至于这类“革命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大众心目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不难看出,王朔的方式则是站在大众文化的立场上对此进行戏仿。戏仿背后的实质是一种深层的解构与重构,即以一种平民式的眼光,对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进行解构,用原来的话语模式巧妙地套出新的内容与意义,更多地使“革命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陌生化”的意义。

小结:

王朔在小说中的对词语和句子的拼贴与戏仿,对典故、诗文,革命语录和权威机构的个性化改造,都是将高尚与庸俗、积极与消极并置,通过升格与降格的方法消解、颠覆了主流文化在人物、事件以及话语中设置的高/下、尊/卑、伟大/渺小、宏伟/琐屑、深刻/肤浅、有意义/无意义等文化-权力等级秩序。来达到消解“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神圣性的目的,造成语境的错位,从而构成了一种痞子语言,体现一种话语的边缘化。王朔在作品中常引用一些典故或移植古典诗文及其意境,但他的引用和移植往往经过自己个性化的改造,通过对中心话语或主流文化的戏仿和拼贴,这属二次创作的一种,用“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的话语模式巧妙地套出新的内容与意义,更多地使“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陌生化”的意义。 参考文献:

《王朔作品语言的滑稽模仿和随意拼贴》陈雅琼、吴峥嵘 《边缘化理论评述》江时学

文学主体性话语边缘化的深层探析》黄文祥 《王朔小说中的大众文化价值及意义》陶明东 《新时期以来文学戏仿现象研究》张悠哲 《王朔小说中的文化边缘人》李曙豪 文学边缘话语与文学边缘批评》王岳川 《王朔小说的价值》刘炜织

《论王朔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刘春华 《论王朔小说语言的陌生化问题》胡革 《反讽与调款——论王朔小说》贾小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274f9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