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的课题怎么命名比较合适?

2023-04-03 03:3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小学教师的课题怎么命名比较合适?》,欢迎阅读!
课题,中小学,命名,合适,比较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怎么命名比较合适?

张献伟,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小学教师依据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所做的课题, 相比大学和教育学研究机构专家教授承担的重大、宏观课题而言比较微小, 故常常被人们称为“小课题”“微课题”“微小课题”“微型课题”“教师个人课题”“教师微科研”等。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微小课题”和“教师微科研”提法的分别只有1篇。笔者觉得使用“微型课题”一词更为妥帖。

其一, “微”的字义比较好。它可以组词为显微、精微、见微知著, 这恰好可以说明一线中小学教师所做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精微的, 为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比很多“高大上”的专家看得更清;而“见微知著”不也正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期望达到的效果吗?然而“小”字的涵义远没有“微”字好, 它主要和“大”相对, 一般是指“范围窄, 度浅, 时间短或者力量、容量、强度、年龄小”。首先, “小”课题所表述的涵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部分一线中小学教师所做课题的特点和局限性。其次, 当前“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盛行, 有时这些媒介本身也成为了课题研究、交流的方式和平台, 因此, 笔者感觉用“微型课题”的提法比较“赶潮流”。再次, 笔者想表达的意思是, 真正的学术研究崇尚科学批判精神, 而不是盲目的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甚至剽窃抄袭, 这样看来“颇有微词”中“微”所表达的负面语义也恰到好处。

其二, “型”字一般表达的是“模子”“样式”“成型”的意思。一线中小学教师所做的研究一定要“成型”才称得上课题。第一, 问题要“成型”。微型课题研究的是具体的小问题, 而不是一己的、个别的、即时解决的问题, 它应能由点及面、推而广之, 成为某一“类型”的问题。比如探讨、提炼一种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它不应只能在一节课中使用, 而应能适用于相似课型。转化了一名学困生只能算是完成一件工, 对这个成功经验进行思考总结出规律并能运用于其他学困生的转化才叫研究课题。第二, 过程要“成型”。课题研究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 比如核心概念应界定清楚、问题调查的方式方法要科学、要遵循学


术研究的伦理等。第三, 结果要“成型”。微型课题研究成果除了可以用结项报告、论文的形式呈现, 也可以用教育叙事、个案分析乃至随笔等形式呈现, 尽管后者比较自由, 但是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 要有聚焦的问题和研究的成效。然而在现实中, 中小学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 无论是研究问题、研究过程, 还是研究成果, 都存在“不成型”的问题。比如课题选题与表述不恰当, 主要表现为贪大求全、盲目追风;只重视课题申报和结项, 研究的过程浅尝辄止、敷衍了事;研究报告撰写随意、不得要领, 甚至有不少学校教师把工作总结当成课题研究成果, 等等。

故而, 笔者觉得把中小学教师所做的课题命名为“微型课题”更为恰当。在中国知网收录论文的篇名中, “小课题”的提法从1985年开始出现, 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探究某些问, 且该方法常应用于理科教学中。2000年有研究者提出“小课题大教研”, 这应该是“小课题研究”语义转变的开始。2001年《光明日报》刊发文章《高校教师也要搞些小课题》, 大意是借此呼吁高等学校研究者结合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实际做些具体的研究。其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特别是2005年前后, 中小学教师做“小课题”才开始日渐“兴盛”起来。“微型课题”的提法最早也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其涵义刚开始亦指代学生学习的一种载体, 2005年以后, 意义逐渐转换为中小学教师所做的研究。虽然“微型课题”应用于论文篇名的数量没有“小课题”多, 但是其在主要教育类杂志、报纸的影响力并不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448d4e1d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7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