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昌黎书院的历史变迁与合理利用建议

2022-07-15 12:24: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宜春市昌黎书院的历史变迁与合理利用建议》,欢迎阅读!
宜春市,昌黎,书院,变迁,合理



宜春市昌黎书院的历史变迁与合理利用建议

摘要书院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论述了宜春昌黎书院的历史变迁和当前的利用现状,分析了其利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来进行合理利用,以充分发挥书院的教育意义,弘扬宜春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昌黎书院;变迁;建议;江西宜春

TheHistoricalEvolutionandSuggestiononReasonableUtilizationofChangliAcademyinYichun



QING Ping-yong 1ZHAO Xiao-li 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Resources and Enviornment,Yichun University,Yichun Jiangxi 336000; 2 College of Landscape and Art,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Academy prossessed of profound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s.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angli Academy in Yichun and its utilization status were discussed,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were analyzed.Measures in many respects were put forwar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Changli Academy as well as carrying forward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Yichun.



Key wordsChangli academy;evolution;suggestion;Yichun ofJiangxi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书院作为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唐代就已形成。它主要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以繁荣学术为己任,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得益,是古代学者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书院在近千年的朝代更替中时兴时,一直延续到现代,如何合理利用、传承并弘扬书院的文化和教育意义,是当今书院研究的重点。笔者结合宜春昌黎书院的利用现状,探讨了书院园林合理利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充分发挥书院的教育意义,弘扬宜春的地域文化。



1书院的教育意义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也是古代文人聚集、讲学、习艺、游息之所以及地方学术文化中心或者某一学派的研究基地[1]。它通过独特的教育方式为各个时代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弘扬学术,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1]



书院教育,一方面讲究对传统文化的伦理知识的教育[2],强调一种做人的道,一种对生命的关怀,强调修身齐家治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3,4]的精神超越。正是在书院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另一方面,书院教育重视学问研究、尊重知识、培养人才,为国家、民族、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2]因此,应充分利用保留下来的书院的场址环境,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书院的传统文化教育意义。







2昌黎书院的历史变迁

2.1昌黎书院的历史由来

韩文公祠为昌黎书院前身。公元819,因韩愈向宪宗呈《佛骨表》,触犯龙,几罹死罪,后经人救助改贬潮州,不久又由潮州改授袁州刺史。韩愈在袁州奴婢、兴学校、驱鲤鱼、治水害,颇多善政,遗惠后人”[5],袁州人为了表达对韩愈的崇敬,“美韩公传道励世之心”,北宋皇佑太守祖无择在府学讲堂西(今鼓楼路天府巷口对面),建立韩文公祠主祀韩愈[5]其址在当时宜春府学西,与现今昌黎书院所在的宜春台东西遥相呼应[5]



2.2昌黎书院的变迁

昌黎书院建于宋代,历经元、明、清各朝。期间,有建有毁,为历代培养了很多杰出人才。



元末,韩文公祠毁于兵荒马乱,后迁往美丽的宜春台,地枕春台面珠泉,实擅




山川之秀的美誉。



明初,都御史韩雍、知府姚文将韩文公祠选在宜春台西北麓、沙子巷内重建,知府王炬绩成之[5]后来,韩文公祠年久失修。明嘉靖已酉(1549),知府刘廷浩、知县徐拭在原址基础上进行复修,匾额改为昌黎书院,增建原道阁,延诸儒讲学,久渐倾[5]。明万历年间(1573~1620),知府郑镐典复修,增屋三楹,以备疱烹[5]万历四十一年(1613),汪若水再修春秋致祭,司香火,明末鞠为茂草[5]



康熙四年(1665),守道施润章、知府李芳春、郡丞孙席庆、推官郑鐤捐资在旧址重建,祀位如旧。此次重建始于1665,成于1667[5]重建后堂庑巍然,楼阁翼翼、斋舍、庖厨依次而备。祠堂中间供韩愈,旁边供李翱、皇甫湜、卢肇、郑谷[5]。雍正间,知府薄履青重修并发放学习津贴[5]。乾隆十六年(1751),知府杨进将军补修厅楼,并在左添建横屋一栋三间[5]



嘉庆十五年(1810),知府郑鹏程、知县龚景沆率贡生刘培庄重建文公祠及讲堂左右两廊书房[5]。道光二年(1822),分宜职员张申禄在讲堂左偏捐建书屋[5]1822,西城三宫殿基改为书院,前后2栋。后祠五贤前为讲堂,又添建左右书舍共20[5]道光十八年(1838),宜春捐资修葺原道阁、四宜堂并添构卷棚,移建头门,新建魁星阁及碑亭各一所,并围以高垣,曲拦,备置一切什物[5]。同治七(1868),知府骆敏修用修上谕亭的余款重修在院左右的魁星阁和月亭[5]1903,昌黎书院改为袁州中学堂,民国三年又改为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即今宜春中学)、宜中、七中,后为乡村师范学校校舍,现在宜春市四中校园内。昌黎书院在1984年被列为宜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江西省批准列为省级风景点之一。



3昌黎书院的布局现状及其利用分析

3.1 昌黎书院的布局现状

昌黎书院座落在宜春四中校园内,位于宜春四中的制高点,与其主体建筑物在同一中轴线上,整个布局突出了书院在学校布局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它靠山面水,群山环抱,绿荫掩映,环境清静幽美,是文人学子修心养性、感悟人生、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理想境地。



整个书院包括主体建筑群和庭院,它们都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这与中国书院主体建筑依循一条中轴线贯穿的原则是一致的,为典型的书院建筑格局。书院建筑群的平面呈凸字形(如图1),包括主体建筑物讲堂、先贤祠堂、藏书楼和东西斋舍。讲堂所处位置居中,略高于东西斋舍,凸显了它在书院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其礼制的等级性、秩序性,在这种规整对称的布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6]。书院建筑分中、东、西3,其中路建筑布局为典型的三进式,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




三开间的讲堂,第三进为先贤祠堂、藏书楼等,中间的讲堂空旷,两侧为对称的二开间讲堂,在讲堂与先贤祠堂之间隔着1个内庭,中间各有13层的圆形花坛,里面栽了多种草本植物。东西2路为斋舍,6,对称地布置在讲堂两旁。该书院建筑为砖木结构,悬山顶,单檐,泥瓦,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抬梁式木构架。分上下2,有斗拱,较简易。内檐雀替短小扁平,简易、素面。金柱较小,柱础花岗石,方脚扁鼓形。内无墙,槅扇门构筑,无花饰。栋与栋之间架有走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503a44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