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之心为心

2022-04-22 10:02:4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学生之心为心》,欢迎阅读!
之心,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学生之心为心

作者:胡佳 曾长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38

摘要:《学记》由战国后期儒家的思孟学派所著,旨在追求教育精神之真谛,探索为师之道之本源。其中许多教育思想方面的见解,对我们的教育思想仍有启示。 关键词:《学记》;教育思想;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87-02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形成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由战国后期儒家的思孟学派所著,是有关我国古代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中国教育史甚至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份极为可贵的遗产。根据国内相关学者的观点,《学记》这个命题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只是儒家教育乌托邦。其实我们也可以推测,在战国时期,我国的教育水平是不可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的。文章寄托了作者对教育的理想与期望,虽然虚无缥缈,但仍然值得我们鼓掌,将其作为理想社会的憧憬,写得有声有色又何妨?!我们尤其应该看到的是,《学记》中有许多对教育思想有益的见解,虽相隔两千多年,依然对我们现代教育思想有着弥足珍贵的启示。《学记》的内容丰富,涉及的面也很广。笔者试从两个方面,归纳其对现代教育想的启示。

一、追求教育精神之真谛

《学记》之所以会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认同,经受住历史考验,就是在于它较早地看到了。这里的人不是指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人的心性与个性。这种人本主义思想,便是我们今天要借鉴的追求教育精神之真相。这一重视人性、尊重人性的教育精神,在文中通过以下几个原则体现出来:

1.认识到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这一教育精神,在当今的教育中仍然耐人寻味。这一观点将老师与学生看作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主体,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这两个矛盾主体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尤其体现于教学领域的信息反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不光得看老师输入信号的多少,还得看学生对接受信息如何以新的信号返回。教与学的统一,形成教学的全过程,揭示这条规律,是《学记》对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贡献。

2.认识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学记》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独特的内心世界,即所谓的心之莫同,从而提出知其心。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每一个人的心智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你的教育努力的成效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51dcd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