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从军行_教案

2022-03-26 03:5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从军行_教案》,欢迎阅读!
军行,教案

古从军行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体会诗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析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注意这首诗借古讽今的技巧和叠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鉴赏法、品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回忆学过的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由此引出古从军行。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二、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 三、总体感知

诗人用音节和叠字表现巨大的讽喻力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四、理解升华

1.边塞诗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①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1 / 2




②。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④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 2.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 / 2

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6c45b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c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