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春节食俗看传统文化

2022-04-06 03:1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由春节食俗看传统文化》,欢迎阅读!
食俗,传统文化,春节

由春节食俗看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其中春节食俗代代相传、非常讲究,体现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农历腊月初八人们要吃腊八粥。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另据安徽人传说,朱元璋小时给地主放牛,常因断炊而饥饿。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黄豆、红枣、栗子等物,于是他把这些五谷杂粮一齐下锅,煮了一锅热粥,喝起来香极了,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想换口味。腊八这天,他忽然想起儿时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当下传令御厨以各色谷果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并将此粥赐名为“腊八粥”。此后,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


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春节吃年糕是我国的民间食俗.年糕,亦作黏糕,"年高",喻意吉祥、祝福.年糕原是汉族的节令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为防外侵,命伍子胥筑阖间城池.建成后,吴王宴群臣,伍子胥却郁闷地对部将说:"我若去世后,倘吴国遭难,粮草不济,百姓饥苦,等可在东门下掘土数尺,民饥则可得救."伍亡后,越破吴,饥民遍野.危难时人们按伍生前所言,乃挖城,发现城基砖是用糯米所作,众大喜.于是,将米砖洗净蒸食饥荒缓解.后人每逢新年蒸糯米年糕,是为纪念伍子胥.吴国古称吴郡,即今苏州,故苏州人吃年糕历史悠久.旧时年糕大逾尺,方形,俗称方头糕,还有的做成元宝样,"元宝",黄白磊珂,备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及馈赠亲友.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粘面做成粘糕,寓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其中以江南的水磨粘糕最为著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粘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 我国北方年饭的主角首推饺子。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当时称之为“馄饨”。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制与现代无异。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外见于时清小说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明、清时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 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字就是的意思;饺子的谐音,又有相聚之意,所以


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包好煮熟后全家围坐桌前,齐吃辞旧迎新的饺子,饺子更岁即子时更新之意。初一破晓,北方人家家户户也要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佳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

虽然不同的地方春食俗不尽相同,但一地方每年都差不,人们却坚持代代承、代代讲究着这些雷的习俗。现如今已不在“食”而是“俗”上,坚持延用主要是为营造一种圆、吉祥、喜庆的节日气氛,它已经逐渐成为春节一个品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6dbd3b336c1eb91a375d9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