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互文:《米德尔马契》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

2023-01-12 15:2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广义的互文:《米德尔马契》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欢迎阅读!
米德尔,广义,当时,状况,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广义的互文:《米德尔马契》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

作者:赵倩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2

;要:本文从广义互文性的角度,探讨《米德尔马契》与1832年改革法案、工业革命以及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系,揭示了作品传达的时代讯息以及乔治·艾略特精湛的文学创作手法。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1832年改革法案;工业革命;文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01

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优秀的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她反对宗教形式及蔑视正统的叛逆行为,长期不能为英国上流社会所接受。但她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及对社会、人性的思考,使其作品大受欢迎,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六十年代,克里斯蒂娃根据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复调论,首次提出互文性理论。从广义互文性的角度出发,以克里斯蒂娃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文本,文本与文本直接存在相互指涉的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着重探讨《米德尔马契》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 一、《米德尔马契》与1832年改革法案

此时的英格兰正处于政治改革的动荡时期。在这种情形下,布鲁克先生买下《先锋》报纸,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并为竞选做准备。然而,由于高昂的租金和他的不作为,佃农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便他制定改革举措也不能改变此种状况。此外,反对派也会对竞选活动进行游说,采取各种措施击败布鲁克。对于布鲁克本人而言,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总是以自己的观点为荣又容易变来变去,观点不固定。最终,他放弃了竞选议员的机会来支持另一位候选人。

《米德尔马契》的时代背景是以1830年前后的英格兰政治局势为背景的。布鲁克竞选议员的行为是这一政治大变动的典型代表。许多有名无实的选区已经被历史所遗弃,在议会的席位却占有较大份额。与此同时,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城市,在议会中的代表名额却只占少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乔治·艾略特对这一时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呈现政治改革的细节以及展现她对改革本质的思考。许多工人阶层群众对改革法案表示失望,以为法案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有所改观。 二、《米德尔马契》与工业革命

发生于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转折。工业革命使英格兰的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重大转变。蒸汽机出现之前,原材料和成品都是由马车和运河及河流沿岸的船只运送。十九世纪早期,第一艘商用蒸汽船投入使用,自此蒸汽船在运输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后蒸汽机车也投入使用。

《米德尔马契》中虽然人们乘马车出行,但在那时已经开始了铺设铁轨的测量。从这一角度,艾略特展现给读者工业革命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作品与工业革命的互文关系。

乔治王朝时代,人们根据自己的出身来衡量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然而,维多利亚时代,一个人的出身不再变得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在此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之而来的发明创造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弗莱德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却不得不靠管理地产来谋生;恪守旧道德旧生活方式的高思一家每况愈下,他们的儿子不得不远走他乡去学机械以谋出路。 三、《米德尔马契》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工人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拉大,工人的生活状况越来越糟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现实主义者想用真实的语言来呈现当时社会普通人的生活。批判现实主义应运而生。不同于十八世纪后期的文学主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意在反映现实生活。以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为基础,批判现实主义用更为客观的方法,成就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许多评论家不赞同将乔治·艾略特划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观点,因为艾略特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大多属于上层社会,而非无家可归、深受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劳苦大众。然而,通过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乔治·艾略特应该被看做一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在她的作品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方式支持下层民众并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合理策略。

自《米德尔马契》问世以来,作品深受欢迎并被作为艾略特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艾略特描绘了米德尔马契镇的乡村生活,其间穿插着主要人物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一幅十九世纪早期英格兰乡村生活的场景。

批判现实主义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呈现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在《米德尔马契》中,多萝西娅追求理想生活,但最终不得不回归家庭主妇的角色。利德盖特决心在医药方面有所成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却因为不够了解社会现实而未能达成目标。布尔斯特罗德想以上帝之名杀死拉弗尔斯来隐藏罪恶。乔治·艾略特揭示的是在不可控的要素面前,人们往往不能做出正确而又合理的决定。恰恰相反,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与理想的幻灭。 结论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读者理解和阐释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广义互文性的角度,乔·艾略特建构起了《米德尔马契》与作品创作时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的互文关系。从这个角度阐释作者的作品,对文本进行了多元化解读,使文本的意义更为深远,加深了对文本以及深层含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Bloom Harold. 1990. George Eliot’s Middlemarch [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cations.

[2]James Henry. 1962. George Eliot’s Middlemarch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陈永国,2003,互文性[J],《外国文学》,(1):75-81

[4]乔治·艾略特,1987,《米德尔马契:外省生活研究》(上下册)[M],项星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5]殷企平,1994,谈互文性”[J],,《外国文学评论》,(2):39-46 [6]朱立元,2005,《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b85dd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