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2022-04-01 23:41: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欢迎阅读!
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中国,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1、元旦(春节)

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1日称新年。解放初,定公历11日为元旦。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渊鉴类.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伉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元旦民俗 桃符:

亦名桃板。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元方回《乙未岁除》诗: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版,同板。

年糕:

江南地区,用糯米或粘性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成的糕。因是过农历年的食品,故称。又称水磨年糕。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视。冬腊水制成,可存贮数月


之久。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稍阔者,曰条半糕。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按:吴人所糕元宝,黄者代表黄金,白者代表白银,清代诗人吴锡麒曾作诗嘲讽之。拜年: 正月初一起,由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等热情款待之。亦有士大夫之族,不亲自登门,仅遣子弟或仆役持帖代拜者,宋时已成风气,相沿至近代,改用贺年片。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宋《嘉泰会稽志》:“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曰岁假,凡五日而毕。”宋周辉《清波杂志》:“至正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贺年帖)以表到......吕荥阳公言:‘送门状习以成风,既劳于作伪,且疏拙露见。’司马温公在台阁时,不送门状,曰:‘不诚之事,不可为也!’”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拜年》:“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簿,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服,飞轿生风,幽巷静坊,动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江苏风物志.岁时风俗.新春贺年》“接待贺年客人,除茶烟外,还有一茶生、瓜子、糖果、糕点等品。扬州、仪征一带,有一种漆器‘桌盒’,盒为圆形或方形,有盖。盒内分九个格档,中间一格放一枚大福橘周围八格分别装着各色糖饵。主人从桌盒内取出果饵奉客时,每样都说点吉利的话,如花生谓‘长生不老’,瓜子谓‘瓜瓞绵绵’,糖块谓‘甜甜密密’,黑枣谓‘早早发财’(或‘早娶新娘’、‘早生贵子’)橘子谓‘走大局’等等。客人们略为尝食,但很少动那橘子。”





2、元宵节



汉代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宋元话本、小说及文人诗词中极纪其盛。《新唐书.严挺之传》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请然百千灯,因驰门禁,又追赐元年酻,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诗: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两夜。《水浒传》第三二回: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之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天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起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呈赛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吴自牧《梦梁录.元宵》


3、端午节

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端午民俗 粽子:

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bb182b0242a8956aece46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