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2022-12-31 15:08: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欢迎阅读!
垂体,鉴别诊断,影像,表现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作者:康艳美

来源:《中外医疗》 2012年第2



康艳美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CT 辽宁凤城 118100)

【摘要】 垂体瘤属于脑外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15%,青年女性多见。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及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对于直径<10mm的腺瘤叫垂体微小腺,直径>10mm的腺瘤叫垂体大腺瘤。临床上微腺瘤用药可以控制,大腺瘤手术效果较好,但易复发,8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6%35%

【关键词】 垂体瘤 CTMRI影像表现 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1(b)-0172-01

垂体瘤检查,CT以冠状面薄层及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对垂体微腺瘤检查,MRI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冠状面正常垂体的高度,女性为2.76.7mm(平均4.8mm);男性1.45.9mm(平均3.5mm);青春期及中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垂体高度为910mm甚至更高。

1 CT表现

1.1 垂体大腺瘤

平扫可见鞍上池肿物,有完整包膜,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界限清晰,较大者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2%4%可见钙化。肿瘤较大向上生长可突入三脑室前部和双侧侧脑室前角内下方,影响孟氏孔而产生脑积水。肿瘤向侧方生长可侵犯海绵窦,使其内的颈内动脉受压。肿瘤向下生长可突入蝶窦,蝶窦内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骨窗示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移位,底下陷等特征。肿瘤出血或缺血性坏死为垂体瘤卒中,临床上出现肿瘤急剧增大的症状,CT平扫为急性出血,瘤内见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垂体大腺瘤呈均一或周边强化。瘤体边缘轮廓及瘤内坏死囊变区显示更清楚。因垂体瘤血供不丰富,肿瘤强化的速度慢于正常垂体组织。

1.2 垂体微腺瘤

平扫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平扫多难以发现。主要依靠增强后快速或动态扫描。增强早期,增强的垂体腺中呈现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见小环形增强结节影。还可借助于一些间接征象,如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以及鞍底局限性变薄下陷、鞍底骨质变薄、侵蚀、破坏或鞍底倾斜等。诊断还须结合临床症状和血中有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2 MRI检查

2.1 垂体大腺瘤


平扫T1WI肿瘤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数高信号。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有时可见肿瘤通过鞍膈向上生长,受鞍膈限制时形成的略对称的切迹称为“腰身或8字征”较为典型。肿瘤内可见囊变、出血、坏死,肿瘤越大,发生囊变、出血、坏死的机会越大。肿瘤引起的占位效应依肿瘤大小和部位而定。肿瘤向鞍上生长,使鞍上池闭塞,视交叉受压和上移。肿瘤也可压迫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前角,易引起脑积水;向鞍旁生长,压迫海绵窦,使其内的颈内动脉受压。向下生长,可破坏蝶窦、斜坡。

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

2.2 垂体微腺瘤

平扫T1WI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伴有出血时,两者均呈高信号。MRI垂体微腺瘤的间接征象包括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突出,垂体柄偏移,垂体向外膨隆挤压颈内动脉及鞍底局限性下陷或鞍背骨质局限性吸收、破坏等。

增强扫描垂体和微腺瘤的强化与CT所见相同。

3 鉴别诊断

3.1 颅咽管瘤

典型颅咽管瘤多发生在儿童及青春期。肿瘤多呈囊性,有时囊壁钙化呈特有的蛋壳形。强化也多呈环形。

3.2 脑膜瘤

均以略高或等密度多见,密度均匀,其内多可见钙化,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强化较垂体瘤明显,邻近骨质改变可提示。CTMRI扫描垂体无异常,而局部骨质增生多可鉴别。

3.3 脊索瘤

脊索瘤多位于颅底中央,平扫多呈高密度,50%可见钙化,骨质破坏为其特征性改变。

3.4 胶质瘤

视交叉、垂体柄胶质瘤以低密度为主,可伴有斑点状钙化,强化程度不及垂体瘤。MRICT敏感性更高。若见到肿瘤包裹一侧或两侧视神经可确定诊断。

3.5 异位松果体瘤

异位松果体瘤临床上常合并尿崩、精神症状。MRICT敏感,增强后扫描明显强化。

3.6 垂体转移瘤

转移瘤形态多不不规则,多呈分叶状。

3.7 鞍区动脉瘤

平扫等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MRI显示明显的流空效应。CTAMRA可显示载瘤动脉有助于诊断。




3.8 生殖细胞瘤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可位于鞍上、漏斗部近端。强化显著与垂体腺之间有一定分界。

3.9 表皮样囊肿

也叫胆脂瘤,位于鞍上或鞍旁,CT显示水样及脂肪样密度,有“见缝就钻”特点,增强扫描不强化可区分。

3.10 蛛网膜囊肿

CT显示水样密度,囊壁可见钙化。MRI信号与脑脊液一致。增强扫描不强化。

参考文献

[1] 恩惠.头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

[2] 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61164.

[3] 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4.

[4] 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86.

【收稿日期】 2011-09-2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0e2a6285a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