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溪中早春》赏析

2022-11-26 11:1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居易《溪中早春》赏析》,欢迎阅读!
白居易,早春,赏析

白居易《溪中早春》赏析

白居易《溪中早春》赏析 溪中早春 白居易

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注释:

①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②阴岭:朝北的山峰。山南称阳,山北称阴,故名。 ③西涧:即渭水。

④溜:春天山上冰雪溶化,注入山川河流中的水。

⑤蛰(zhé)动:潜藏在土中过冬的虫类,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 萌草:草木破土发芽。(chè):裂开(草木发芽)

⑥潜知:默默地领会。阳和:和暖的春气。 ⑦啧啧:象声词,鸟鸣声。

⑧荠(ji)麦:把荠莱与麦饭煮在一起吃。 译文:

译一:终南山上的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山阴还残留着片片白色。渭水的冰已经开始融化了,融化的雪水从山上一路含着新绿注入渭水之中。东风吹来不过几日而已,潜藏起来过冬的虫类就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而草木也开始破土发芽了。和暖春气化育万物,真是一天也不虚度啊。真是喜欢这天气带给人的丝丝暖意, “我”轻轻地拂拭溪边的青石。一坐下来就忘了回家的时间,直到晚归的鸟儿啧啧鸣叫着把“我”从沉醉中唤醒。透过稀疏的篱笆以及桑树与枣树隐隐地看见夕阳中的炊烟和灶火。“我”慢慢踱回家中问一声今晚吃什么饭啊,家人回答:荠菜煮麦饭!

译二:春天刚来,南山雪还未融尽,在山的背阴处还留些残雪。


但是春天的温暖已经显现,溪涧的冰已融化,消解,流水潺潺。春风吹拂,满山嫩草萌发,小虫子也已开始活动了。“我”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道理啊,所以,对于大好春光一天都不想浪费。“我”喜欢暖暖的春日天气,来到溪水边,轻轻触摸溪边的石头,坐下来好好欣赏春光无限,都忘记回家了,傍晚禽鸟归巢,叫声传来,这难道不是人间仙境吗?

鉴赏:

《溪中早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古诗,出自《全唐诗》。诗里写的是终南山溪中的早春的风景:未化尽的雪、溪涧、破土发芽的草木、溪边的石头和小屋炊烟……。早春的风光让诗人流连往返,这不仅是诗人对春天的热爱,更是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其意境淡雅,和谐。

这是元和七年(812)或八年春初,诗人丁忧居渭村时的作品。元和六年。其母陈氏不幸去世。诗人丁忧居渭村三年有余。这期间收入微薄,贫病交加。然而,大自然的恩赐是无私的,有时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能得到暂时的快慰,享受到远离尘世的宁静。这首《溪中早春》正是通过对大地回春时自然的温暖、美妙景象的描绘,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开始四句描绘早春的景色,由远及近,由大及小。题目是《溪中早春》,却从雪景着笔“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雪本是冬天的景致,用“未尽”来修饰,就透露出春天的气息。冬去春来,气候转暖,冰雪融化,因此山岭上已见不到大片的积雪,但是早春的温暖还不足以完全消融残雪,朝北的山坡上还星星点点地残留着淡淡雪片。这正是早春的气候特征,是春天的温暖与冬天的严寒交汇时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这两句虽是漫不经意写来,却紧扣“早春”二字。下二句则是承“溪中”而发。“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是写渭水的冰块已经消融,山沟里涧水中已经孕育出勃勃的生机。诗人抓住残雪、冰消、新碧几个极富典型意义的.意象,镜头由远及近,仅用四句话就勾勒出一幅“溪中早春”图,含蓄隽永,耐人回味。《唐宋诗醇》评此诗:“通首写早春之景,一结言外有情,悠然不尽”,可谓正中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124014e24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