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特点

2022-03-26 05:51: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明确特点》,欢迎阅读!
明确,特点

明确特点,围绕特点,突出特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片段与反思

执教:田俊 点评:杨风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是在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人》四篇课文后,安排的一次民风民俗的口语交际活动和一次习作练习活动,要求是抓住所写的“民风民俗的特点”,讲清楚、写清楚自己所介绍的民风民俗,并能学习、借鉴四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民风民俗的课文,去体会、感悟作者是怎样写民风民俗。

三月十一日,在市教研室小语科主办的“习作教学课型研讨”活动中,市二十中田俊老师执教了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的研讨课,在紧张的四十分钟里,田老师以其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教学艺术甜美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给在座的全市小学语文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通观整堂研讨课仍觉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虽然是瑕不掩玉,仍觉有一些地方值得自己和教师们反思。

教学实录: „„ 师:(屏幕显示)“口语交际·习作二”短文。

师:请同学们阅读大屏幕上的“口语交际·习作二”短文,思考一下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1:写民风民俗。

2:要抓住所写民风民俗的特点。 3:讲清楚,写通顺。 师:(屏幕显示)习作要求:一、突出民俗特点。二、内容具体。三、语句通顺。

师:好!同学们内容清楚了,目标明确了。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知道我们的家乡襄阳有什么特别的民风和民俗吗? 生(纷纷回答):元宵节,穿天节,牛油面,牛肉面,大头菜„„ 师:啊,真好。那你们打算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 生(纷纷回答):襄阳的春节,襄阳的美食,襄阳孔明菜,穿天节„„ 师:内容和题目都准备好了,那我们该怎么去写呢? 师:(屏幕显示)怎么写?抓特点!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写民风民俗就要抓特点去写。如果你要写地方的饮食特色,你该怎么样写出特点呢?

1:写出饮食的色、香、味。 2:写出看到饮食的第一感觉。

师:是的。写饮食就要从饮食的“材质、形状、颜色、味道、配料、制作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俗语或传说”等方面来写。 师:(出示大屏幕,字呈黑字体)

饮食:材料、形状、颜色、味道、配料、制作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俗语或传说等。 节日:吃的、玩的、人物活动、环境描写等。 服饰:颜色、图案、质地、式样、配饰等。

民居:建筑材料、结构、来历、作用、文化特征等。 工艺品:材料、图案、色彩、做工、制作过程等。 师:抓特点,写特点就是要写出大屏幕上的黑字体的部分。 „„

[反思:民风民俗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的关键之处在于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民风民


俗中的不同之点。我们已经看见,教师在大屏幕显示了特点,学生阅读出了特点,教师也指出了特点。怎么说?怎么写?抓特点!抓特色!但是,这还不够,这还不够明确。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没有明确地指导学生什么是“特点”、什么是“特色”。我们有的教师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所谓的“特点”,就是同一类事物中,不一样、不相同的方面。有的教师更没有告诉学生所谓“突出民风民俗的特点”,就是要说出、要写出你介绍的民风或民俗中独具特色的、不一样的地方或方面。也没有听到我们的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你若要介绍我们襄阳的民俗——春节,你就要抓住襄阳春节中不同的地方去详细的说、仔细的写,相同的、都有的可以少写、略写或者一笔带过,也可以干脆不写。想一想,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不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吗?

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指导,不仅仅是把要求写出来、读出来,也不仅仅是把各种饮食、节日、服饰、民居、工艺品等各类事物要素罗列出来,更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民风民俗的习作要写出这些东西,何况这些要素并不成其为特点,充其量只能是要介绍的、要写作的内容而已。我们教师的指导要落到实处、点到明处,不能不清不明、浑浑噩噩。

只有把特点说明白了,讲透彻了;只有把概念明确了,内涵理解了,我们的学生才能知道说什么、写什么,我们的学生才能明白怎么说、怎么写。] 师:(大屏幕显示学生的习作——襄阳的春节)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位同学的习作——《襄阳的春节》,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吧! 生:(生大声读习作)„„

师:好!让我们再看一下,这篇写襄阳春节的习作写了什么内容。啊, 阴历二十二的扫厨房,有阴历二十三的过小年,有打扫卫生迎灶王爷,还有小孩子们吃糖锅馍的习俗„„ 师:非常好!写出了襄阳春节的内容和特点。这个学生学会抓特点了,而且特点抓得十分好。 „„

[反思:写作文,想课文。面对学生的当堂习作——襄阳的春节,我们应该很自然会想到本组的课文,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为了突出北京春节的特点,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采取了点面结合,详略分明的表达方法。全文重点抓住北京过春节的三个高潮:“除夕、初一、元宵节”去写,构成了北京春节的独具风味和突出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来看看当堂展示的学生习作——《襄阳的春节》讲评。由于时间的短促,学生的习作只完成了开头和中间的部分,教师灵活机动随机重点讲评了中间的部分。从习作的内容来看只写了襄阳春节过小年时的扫厨房迎灶王,以及小朋友吃糖锅馍的事。从写作的方法来看,没有突出一个或二个方面去写襄阳的春节特点,虽然写了迎灶王、吃糖馍二个习俗,但没有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其实,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襄阳本地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没有抓住襄阳春节的特点。写了襄阳糠锅馍这个特色,却又没有具体、详细展现它的样子、颜色、口味、它的制作方法。可见,这哪里体现出了抓住襄阳春节的特点去写了呢?哪里又写出了襄阳春节的独具特色呢?哪里又展现出学生已经学会了抓特点呢?]

总评: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二”,紧扣本单元的课文,安排学生搜集民俗资料,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学会抓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纵观田老师的这节“口语交际·习作二”研讨课,从师生交流课文的写特点,从学生搜集民俗资料,从指导学生当堂习作和讲评学生习作。应该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但是,田老师在交流课文时、指导习作时、讲评习作时,没有能够“明确特点,围绕特点,突出特点”去读、去讲、去评,确实是一大遗憾。


什么是特点?为什么要抓特点?怎么样抓住特点?学生并不知道,学生并不清楚,学生并没有学会。倘若遇到类似的介绍、说明事物的习作时,该怎么样抓特点,该抓什么样的特点呢?这样的习作该怎么样去写呢?我想学生并没有搞明白,也不可能学会。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说,我们在口语交际中,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在讲评学生习作时,我们务必要明确“特点”这个概念,以及这个概念所涉及的处延。

田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讲评学生习作时,没有把握住“写作文,想课文”这条红线,由此造成了整堂课没有紧紧围绕特点去指导习作、讲评习作,确实是一大失策。我们应该明白学课文的阅读课教学,除了字词句和表情达意的学习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体会课文的篇章结构、谋篇布局,学习和体验具体的实际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在讲课文时,别忘了写作文;同样,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我们也别忘了学过的课文。切莫将课文和习作分成两张皮,单元的课文和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它们是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我们应该知道状物类的习作,最重要的问题或者说最关键的技能是找准被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抓住这些同类事物中的不同之处,围绕被介绍、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不同之处,运用一此说明、描写的方法去介绍事物。所以,我们这堂口语交际和习作课应该是紧紧围绕“特点”去说、去讲、去评。

田老师在指导口语交际、指导习作、讲评习作的整个过程中,没能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特点,去让学生口语交际,去指导学生习作,去讲评学生习作。我们知道一篇习作有多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次习作指导,一次习作讲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除了常规的字、词、句、段、篇的指导,一次习作指导和讲评,应该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纲举目张。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一次提高一个技能,一次领会一个方法。那么,这个重点是什么呢?其实,这个重点在单元的目标、单元的课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比如这次的“口语交际·习作二”就明确指出“要抓住所写的民俗的特点,尽量讲清楚自己习作的内容”,也就是说本次的口语交际、习作指导、习作讲评,应该突出“特点”、应该抓住“特点”这个关键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15ea7237fd5360cbb1adb5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