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山水诗

2022-03-27 00:4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的山水诗》,欢迎阅读!
杜甫,山水

试论杜甫的山水诗思想内容



杜甫是一个创作造诣极高的大文豪。他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伟大诗篇。在群星闪耀的盛唐,“沉郁顿挫”的杜甫,在山水诗创作方面也闪闪发光,虽然成就不主在山水领域,然而他风格鲜明的山水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独树一帜,在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杜甫的山水诗,集前代诗歌之大成,却又独树一帜。他善将各种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本文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点,将杜甫的山水诗分成三部分,即安史之乱前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雄浑超越,安史之乱之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期“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肠热”《铁堂峡》)的感怀幽愤。以历史的视角,分析杜甫的山水诗思想内容和情感变化。

一、安史之乱前期,雄浑开阔的气概和闲适舒坦的情怀

青年杜甫,生长在经济文化极盛的盛唐。当时,国家繁荣,人民安定,政治开明,使得本就有着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杜甫,也怀揣登科入世的理想,渴望重用。那时的诗人们大都喜吟咏山水,希望透过山水景物寄托情怀。

杜甫于开元二十三年,漫游泰山时,留下了气势磅礴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一问一答,通过“青未了”三个字,写出了泰山的青翠。诗人驻足泰山,尽收眼底的是一种延伸到天外的雄浑之色,以致笔触也变得浑厚惊人,诗人将自己内心那股激情昂扬的热情喷涌而出。颔联描写诗人远眺,阴阳也被挺拔起伏的山峦分割。层层迭起的浮云,使得诗人的胸怀也随之荡涤开来,生动传神的道出了杜甫内心的开阔。这些意境的描写同样是诗人内心世界趋于舒坦乐观的写照。颔颈二联,“望之阔,望之远”正是作者的雄心壮志,才有这样的恢弘境界。尾联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诗人身临其境时的有感而发,诗人知道跻身于泰山之巅,感受到这种宏大的境界,抒发了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壮志雄心。《望岳》激荡着诗人内心的豪迈气概,流露了安史之乱前,诗人游走在山河之际的那种海涵地负的雄浑气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次年,杜甫去兖州探望父亲,登城楼远眺,为抒发幽情,作《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诗人站在城楼的高处极目远眺,眼前是一片苍茫的景色,一望无垠的平野一直延伸到了青州和徐州。诗人的心境是随着景色而逐渐开阔的。向远处眺望,诗人仿佛还能看到秦碑,还有鲁灵光殿残存下来的废墟。历史遗迹不免引发诗人思古之情。但是,诗人不悲观,面对着眼前的开阔景色,诗人想到的是自己积极入世的理想都还没有去实践,需要满腔热情去追求,这种宏大的胸怀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1


安史之乱前期的那段平静的日子,让杜甫将青年的大好时光寄情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名胜古迹,除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创作了《与任城许主薄游南池》《夜宴左氏庄》等佳作,都或直白或隐晦的流露了闲适之感和雄浑之境。

二、安史之乱之际,忧国忧民的焦虑和悲愤愁怨的迷惘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这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期,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得到大爆发,在他的山水诗中也逐渐渗透出了强烈的忧民情结。这一时期,诗人目睹的山水景色,大多蒙上了伤逝的色调,无奈与愁怨的作品居多。

如杜甫在《曲江二首 其一》写到: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暮春时节,由落花写起,伤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减却春”意味春天已过去大半,“风飘万点”加剧了这种春逝的感伤,诗人内心的忧伤随着“风飘万点”渐渐清晰起来。江边小堂现在成了鸟儿的筑巢,墓冢旁边的麒麟倒塌在一旁,异常萧瑟而凄凉。昔日繁华的长安,此刻已经被荒凉覆盖,这么疮痍的景色,对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是多么痛心。以至于诗人在结尾感叹,反正事理已经这样,那还坚持什么呢?还寄希望于什么呢?还不如及时行乐,何必还在乎那些浮名呢。尾联的感叹是诗人无奈又无力的控诉,即使看着民不聊生的国家日渐衰落,却仍找到不到解救的道路,只有焦虑与苦闷。 再看杜甫在曲江之滨所作的《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句开始,诗人就照应诗题的“哀”,怀伤之感浓烈,宫门紧闭,物是人非。“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遥想当年,游苑之盛,以乐衬哀,倍增其哀。“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从回忆中跌回现实,以前的这般人间真情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是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将以前的欢乐与现在的哀怨形成对比,诗人也只能发出悲嚎,“哀国家之多难,愤叛军之猖獗。哀江头,哀杨妃也,哀玄宗也,哀国破之痛也。”如此这般隐隐的哀痛,也只能无望的吟叹。这种哀伤将杜甫忧时伤乱的悲愤之情推向高潮,令人肝肠俱焚。

安史之乱的战火,让人民陷于了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的杜甫,显得特别忧心忡忡,已不见青年漫游时的那般雄浑超越,随着对现实的切身体验,诗人的心境更趋于愁怨和焦虑。这一时期所作的山水诗,思想内容与前期相比,现实主义色彩更显浓厚,忧民思想取代了闲适感,诗人的忧时忧民和爱国热忱,在诗歌里凹显的淋漓尽致。憔悴的杜甫,历经风霜,忧国忧民与愁怨悲愤交织,山水诗的忧民色彩得到升华。

三、安史之乱后期,人生迟暮的凄怆和忧时伤世的感慨

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离居成都草堂是杜甫一生中的重要时期, 也是他一生中相对安定的时期。清贫宁静的生活,让杜甫诗作产量大增,为后世留传下近240多首诗歌作品,其中山水诗多达三四十首。这些作品中,既有描写浣花溪畔优美自然风光的作品,淡远清丽,同时也有反映诗人田园生活情趣的篇章,清雅

2


舒适,更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忧国忧民的不朽名篇,激荡着杜甫对人民和国家命运的担忧。其风格情调比之前一阶段颠沛流离的作品,有了明显的差异。诗人久经离乱之后,暂得安宁,所以格外珍惜这种清闲恬静的幽趣,如《江村》诗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全诗为我们勾画出一幅悠闲的村居生活图景。这些琐屑而平常但又赋予情趣的细节描写,增加了杜诗的题材,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清远的田园之乐,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在亲近大自然时物我两忘的清新意境。尾联的两句,寓意深远,‘但有'”二字, 包含着隐隐的担优,表面为喜幸之辞,背后却是隐隐的悲酸,使人回味无穷。其实像这样的山水诗,于淡淡的事物描写中透露忧思的诗作还很多,像《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所谓“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其一)“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其二)“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其七)等等,无不写出了诗人自己老去惜春,无可奈何的心情。

以上就杜甫山水诗不同时期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变化做了分析。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诗是杜甫诗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现实主义的诗人,杜甫笔下的山水总是有时代的影子,一花一草在杜甫的眼中,总能投影出现实的样子,而体现出与其余山水大家不同的风貌。

综上所述,杜甫的山水诗,思想意蕴的丰富深厚和艺术技巧的精湛独到,都不输盛唐山水诗名家。杜甫的山水诗,继承了盛唐山水文学的优秀成果,同时又有所突破。他的山水诗中加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尤其是鲜明的忧民思想,这是其他诗人所不及的。杜甫的山水诗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境界,使得唐代山水诗乃至整个山水诗风貌变得更加斑斓多姿。因此,杜甫山水诗的出现,让我们更加真实的走进了这位诗圣独特的心灵世界。带着浓厚现实气息的山水诗,在百家争鸣的诗坛,独放异彩。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1725bbb87c24028905fc3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