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兴趣和志趣”主题征文导写及范文

2023-03-05 15:3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兴趣和志趣”主题征文导写及范文》,欢迎阅读!
志趣,征文,范文,作文,兴趣

202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兴趣和志趣主题征文导写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詹天佑从小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伙伴一起用泥土仿作各种机器模型。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专攻铁路工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他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

材料二:钱伟长自幼喜读经史,文史成绩优异。“九一八”事变后,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的他决定弃文从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转学物理。随后,他物理产生了兴趣,完成了志向与兴趣的完美结合,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兴趣与志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两则材料,首先分别解读其内涵。第一则,詹天佑将自己儿时对机器本身的兴趣,涵养为为振兴祖国铁路工程事业的宏大志趣。第二则,钱伟长弃文从理,从立志报国,进而激发起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最后颇有建树。

逐一解析后,进而思考两则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逻辑关系。很显然,两则材料并非对立的,而是大同小异。相同的是,主人公都树立远大志向,涵养高远的志趣,凸显大我境界;不同的是,詹天佑这一例证,侧重于从兴趣转化为志趣;钱伟长这一例证,侧重于因志趣而激发兴趣。

综合、整合两则材料,本题旨在引导当代青年,自觉认识、审视自我,学会规划人生,将个人选择与国家时代需要结合好起来。

审题立意时,必须坚持二元思辨, 论述“兴趣”、“志趣”各自对于人生事业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两者在境界上有高下之别。



立意指导:

1、向之所欣,来日宏谋;

2、志之所趋,才能永葆兴趣,人生才能有所作为; 3、个人兴趣应适当让位与高远志趣



偏题立意:

1、弘扬科学家精神(审题时仅从材料中提炼,未能注意到材料后驱动写作任务中的征文主题“兴趣和志趣”)

2、摈弃小我,走向大我(同上)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个话题,仅执其一端,不及其余;且忽略了材料的重心应为“志趣”)



相关名句: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张载

3、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黑格尔 4、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 5、身如一叶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时评金句

范文:

向之所欣,来日宏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人生、事业永葆激情;在此基础上,将兴趣升华为高远的志趣,对事物“中有足乐者”的痴狂,与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价值实现乃至家国时代的需要,完美相遇,书写生命的壮丽庄严。(开篇开门见山,直击主题,分别简要概述“兴趣”“志趣”各自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总领下文,堪为文章内容的“微剧透”。)

“为伊消得人憔悴”,始于兴趣,好之乐之,钻之弥坚。(分论点一,先引用契合的诗句,然后点击主题词“兴趣”,最后阐述起作用,提领下文)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唯有对学问、技艺、职业、事业充满浓厚的兴趣,才可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明代史学家万斯同,自幼酷爱史籍,手不释卷,以书为枕,梦里古今多少事,惟其如此,他得以成为史学大家;陈望道全神贯注翻译时,曾误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粽子吃,并留下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趣事佳话。北大校园里的韦东奕,沉浸于数学的乐趣,一瓶水,一袋馒头,就是一整天,从不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孔子的乐以忘忧,发愤忘食;是董仲舒的目不窥园,心无旁骛,是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宁静,是齐白石“丹青不知老将至”的陶然;是“最酷爷爷”王德顺的一辈子“爱折腾”……(上述两段例证,从仁人志士到现实人物,从详例到简例,融叙写事迹、描写场景、议论分析于一炉,文笔灵动,摇曳多姿。

培养激发浓厚的兴趣,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学习,才有觉得有趣,有事趣,有物趣,有理趣,有情趣……才不至于有“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的见异思迁,才不会有“一曝十寒”的废弛懈怠。(适当列举现象,引以为戒。)

愿将一生献宏谋,终于志趣,慕之笃之,仰之弥高。(分论点二,先引用契合的诗句,然后点击主题词“志趣”,最后阐述起作用,提领下文)

诚然,兴趣能激发潜能,但仅有兴趣,难以恒久,难抵岁月漫长。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工作中,兴趣可能会磨灭消退,情怀枯槁,心灵倦怠。如若将兴趣升华为志趣,即将对事物、学科、技艺、工作本身的痴迷,熔铸淬炼为为人生、为未来、为家国的高远志向,那么兴趣的浪花,融入志向的大海,就永不干涸。从此,山高路远,漫漫征途,自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张载有言:“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反之,志趣高远,方能行稳致远,成就大器。(围绕志趣,综合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多维思考,使文章深刻透彻,令人服膺。)

兴趣可以涵养志趣。詹天佑、钱三强,少年时代,将对机器、学科本身的浓厚兴趣,进而酝酿成对科技报国的宏大志向。一个人只有将兴趣升华为志趣,则格局恢弘,审视自己手头的工作、研究,不再是小我沉浸于格物致知的乐趣,每天的工作,都和“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有关,就像詹天佑、钱三强的杰作京张铁路、大国重器,背后就是自己站立的中国,一想到这里,怎能不油然而生一种庄严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

志趣可以激发兴趣。除了他们,“焊接我与家国”的潘际銮,使“中国在世界舞台发光”的科学家徐叙镕,他们原本兴趣不在于此,但国家的召唤,时代的需要,使他们深感国家百废待兴,空白领域亟需拓荒,于是毅然放弃钟爱的专业、领域,转而从事陌生领域研究。志之所趋,兴趣渐浓,他们个人也实现了从“门外汉”到科学斗的华丽转身。(上述两段,适时引述材料并分析,同时类比联想,论述“兴趣”“志趣”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深层关系。)

愿我辈青年,以兴趣为友,叩问炽烈的心房,倾听内心的召唤;以志趣为师,谛听家国的呼唤,弄潮时代的激流,将“向之所欣”,擘画为来日宏谋。(结尾总结收束,并点题,热情澎湃,感召人心,曲终奏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1b96b9353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