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 千秋诗圣(下)

2022-04-21 18:19: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十集 千秋诗圣(下)》,欢迎阅读!
诗圣,千秋

我们的祖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唐之韵」以精彩的画面、精确生动的解说,将唐代有代表性的117位诗人及代表作一一介绍给了读者。那声情并茂的朗诵,独具慧眼的阐释,惟妙惟肖的描绘和奇闻轶事的挖掘,定能使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唐之韵》分集简介 第十集 千秋诗圣(下)

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再怎么穷困潦倒也为百姓的疾苦呼吁,「穷年忧黎之,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写诗对杜甫来说,完全是一种生命的转移和储存方式,是使自己从苦难和卑微中跳出来的手段。

解说词: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而忠君爱国,就要关心人民疾苦。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家》)声时,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也要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唐王朝。他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

《兵车行》是给杜甫后期诗作定基调的作品。唐玄宗天宝年间,即八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维持着表面繁荣的唐王朝,已经危机四伏,统治者都视若无睹,还在对土蕃进行战争。这首诗就是写对西北边境用兵给老百姓带为的痛苦。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尘土飞扬,哭声震天,“爷娘妻子走相送“,壮丁被征发到西北边境去送死,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惨景!诗人还用镜头切换的手法,把“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与“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从来都重男轻女,诗人却得出了完全相么的结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儿子是养老送钟的依靠,现在都战死了,自然还不如生女孩子好,嫁在近处总算还有个可指望的.对农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

在安史这乱和以后的几年混战中,杜甫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象,使后世能如见如闻地了解到,公元八世纪五下年代中期到门十年代末,老百姓是怎样在水深火热中翻滚,怎样命贱得跟蚂蚁一样默无声息地载进死亡.像著名的<<石壕吏>>,写了诗人 “暮投石壕村”,正碰上 “有吏夜捉人”去充当伎子.结果 “老翁逾墙走”,总算逃脱了,剩下老妇人硬着头皮出来应付.老妇人,她三个儿子都当兵去了.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三个在前线打仗的儿子战死了两个,家里只剩下老两口,一个没一条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来见人的儿媳和一个吃奶的孙子.一家人活到了这分儿上,已经是够悲惨的了,可是来捉人的公差还不依不饶,非要带人去交差不可.万般无奈,得老妇人只好跟着走,到前线去给军队做饭.于是这一家人经历一次生离死别.被战争剿灭了温情的岁月里,一切无法躲避的灾祸,就都会气势汹汹地降临到弱者的头上.清代诗人袁枚痛苦地喊道: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多少人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的生离死别.他们不善于吐露无法承受的悲哀,只会默默地哭泣.因为他们是弱者.

如今成都这里的杜甫草堂何等气派!可是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住在这里时,只是一栋茅屋那才是真正的草堂。“八月秋高风怒的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他五十岁那年,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室掀了顶。于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失眠中他却想到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一足!

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地去为别人遮雨;直到自己走投无路了,杜甫还在<<又呈吴朗>>中写到: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真.已诉征求贫到骨,下思戎马泪沾巾.

这个无食无儿的妇人,到杜甫门前来打枣充饥,只是一个秋天的事,诗人竟把她记住了.第二年,诗人把这所房子借给一个吴姓亲戚.还特意写这首诗叮嘱:"不为困穷宁没办法,这妇人可至于稀罕这几个枣了子,正因为她心怀恐惧,因此来打枣时一定要尽可能对她和蔼一些.你插上篱笆防止她来打枣,这岂不是算得太精细了!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谁不是连骨头都被榨干了!还是多想想在苦难中挣扎的老百姓,待人多一分爱心吧!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支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告的穷人.三年后就穷死在湘江上的一条船里.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杜甫所以是诗人之首.杜甫的确有浓厚的忠群爱国思想,这是符合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的,因而后人敢于去学他.另一方面,杜诗又特别经得起琢磨,也使后人乐于去学他.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这使他对诗歌有一种特殊的兴趣,告诉儿子说 “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简直把诗当成传家的祖业.写诗对杜甫来说,完全是一种生命的转移和储存方式,是使自己从苦难和卑微中跳出来的手段.他声言 “语汇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说明他写诗是反复扒敲,反复锤炼的,由于驾御语言的能力高超,再加上


精雕细琢,特别耐人寻味.尤其是他的律诗,几乎每一个字都用的那么精业,叫人想不出还能用别的什么字来代替.比如: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秘似,无地一沙鸥;

诗中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垂”字和 “涌”字,就用得特别形象,特别有动势. 平野阔”,天就显得低,仿佛星星往下落了一段距离,反过来,由于有星星往下垂落的感觉,又会使人产生来野更加广阔的印象.散乱得月影忽悠忽悠,又像是在推着江水前进,使人感到江水好像流得更急速了.这两个字本来很普通,但用得恰到好处,这就使这两句诗一下变活了,有了更多的层次.杜甫这种驾御语言的本领,使后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杜甫的七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境界雄阔,音调响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后人认为这是唐诗中最杰出的一首七律. “不尽长江滚滚来”,抽出来单也很有些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但前面有 “无边落木萧萧下”,有一种萧杀的气象,是长江之水流得很艰难,就与李诗的意趣大不相同了.这首诗就像流过平原的江河低沉而宽广,看似平缓却有一股不可低档的冲力.

最为难得的是,杜甫捧走时代的血泪,反复提炼,用沉重的笔触写出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世界上只要还有不合理的贫富对立,这两句用红宝石拼成的诗句,就将永远使人警耸..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1c5ecad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