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困境与突围

2022-05-16 20:5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媒体时代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困境与突围》,欢迎阅读!
早间,突围,困境,目的,媒体

全媒体时代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困境与突

作者:黄海涛

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12



黄海涛

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迎来了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信息自由共享、交流互动的全媒体时代。随着这一时代的来临,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报道内容、制作方式、传播渠道都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卫视早间新闻节目来说,如何更好适应全媒体时代,破解当前的困境,实现突围,成为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课题。

全媒体发展日新月异早新闻改革应该主动

近两年,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在内的多家政府新闻网站,以及搜狐、网易、新浪等商业门户网站,都陆续推出了新闻客户端,这是新闻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成功实践,而电视新闻在这方面无疑慢了一步。今年,随着国家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促进提速降费措施的出台,移动新闻客户端必将吸引更多受众,其随时随地推送新闻的时效性已经“秒杀”电视新闻。面对这种劣势,与其被动应战,不如主动求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早间新闻就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萌芽”之地。1993年,将新闻、资讯、专题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新闻杂志《东方时空》在央视开播,标志着早间电视新闻栏目在中国得到真正发展,也掀起了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新一轮高潮。而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的播出,又将早新闻青春活力形象、平民大众语态进一步扩展,从某个角度上说,《第一时间》重新树立了财经频道的新闻特质。可以说,早间新闻是电视新闻改革的“试验田”和“先锋队”。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媒体融合趋势越发深入的今天,早间新闻有理由也有条件顺应潮流,相时而变。

早新闻目前的困境

一、传播形态不适合全媒体环境。在全媒体的环境下,省级卫视早新闻的最大困境是对互联网形态的不适应。如今,移动网络高速发展,碎片化阅读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耐着性子坐在屏幕前从头到尾看完一期节目。尤其是早晨,很多人都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干着其他事,只要节目没能“抓住”观众,他们就会换台。按照原有的节目制作和编排理念,比如说传统的板块式结构、地域式编排,不仅会流失大量观众,更会错失互联网的二次传播机会。

另外,过去的省级卫视早间新闻节目,大多以资讯丰富为主要特点,天南海北、国内国外、大事小情无所不包。但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拇指一点,海量信息就会汹涌而来,各种突发新闻也会及时推送到大家眼前。可以说,观众已经真正成为内容选择的主导者,想看什么,想什么时候看,都能自己做主,网上都能找到,对电视的依赖已经大大降低。

二、栏目形态和内容的同质化。从栏目本身上说,目前省级卫视早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全国近30家卫视有早间新闻栏目,基本可以归为两种:一类是以北京卫视《北京您早》、东方卫视《看东方》和天津卫视《津晨播报》代表的综合性新闻资讯栏目;一类则是以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江西卫视《晨光新视界》和辽宁卫视《第一时间》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杂志。




除了形态趋同,内容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小。省级卫视中,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采编能力的屈指可数,无非是原先的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以及新晋的深圳卫视,这几个台在重大新闻事件中都有独家消息。而其他卫视的新闻来源主要依靠本台新闻、新华社、央视和各大网站,因此每

天的资讯内容几乎一致,观众早上打开电视机,同样一条新闻,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三、播出形式单一、不接地气。电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清画面、全媒体演播室、前景虚拟等已经相当成熟,即便如此,大多数早间新闻依旧是新瓶装旧酒,呈现形式还是传统的播报。无论是“坐播”还是“站播”,绝大多数的主持人依旧一板一眼,语气生硬、语态死板,和早间新闻应该充满阳光活力、轻松愉快的特点不相符合。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在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中,陈鲁豫就以“说新闻”的形式,让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备感亲切。同样的新闻内容,通过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考验的不仅是主持人对稿件的熟悉度和理解程度,更是他们的主持功力和说话之道。另外,画面内容依旧单调。各种虚拟技术、演播室现场连线

等,虽然在个别节目中有所出现,但在绝大多数节目中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早新闻的突围之道

一、加强与网络平台的交流合作,拓宽传播渠道。全媒体时代,各个卫视内容和渠道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想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除了播出时的收视表现,网络上的二次传播也显得日益重要。如能借助新媒体的渠道,在推送新闻的第一时间附上早间电视新闻的相关视频连接,久而久之,对于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纵观全国,除了湖南台的“芒果TV”,其他省级卫视的网络台和各大商业网站相比,都处于极度弱势地位,传播力不大。在这种背景下,各档电视节目只能寻求和商业网络媒体进行合作,怎么把这种合作引入深层次,既把网络的内容为我所用,又能通过网络的传播拓宽收视群体,需要深入思考。

二、注重新闻的选择和节目编辑,丰富电视语言。既然大而全的节目形式,已经不符合“全媒体”时代下省级卫视早间新闻的发展趋势,那么编辑类节目就应当深挖潜力,选题在精不在多。每天选取一到两个主题作为重点内容,当中既可以包括时事热点,也可以有科技军事文化教育健康娱乐。除了重点内容,在其他新闻的选择上,可看性应放在首位,选择有现场、有细节的素材。另外,传统的以地域、新闻类型标准划分板块的编排方式虽然看似工整,但人为割裂了新闻的相关性,局限了观众的视角,节目不仅显得枯燥无味,也不符合网络时代传播特点。想要吸引观众,就必须坚持以新闻规律进行节目的编排,掌握节奏,资讯类和社会类搭配,严肃中适当穿插轻松进行调节。

所谓编辑,绝不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而是对现有新闻素材的二次创作,不仅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书面语言符合电视新闻传播规律和网络新闻传播效果的过程。简而言之,在语言方面突出多元化和口语化,在画面方面加强音效的使用。早间时段正是观众起床后上班前,如何让他们在不看画面的时候锁定节目不换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语言的可听性、伴随性。落实到具体的编写过程中,就是对精彩的画面要加强描述,尤其是对个别细节,一定要把最“抓人”的要素说出来。

当然,电视语言的构成不仅是解说配音,如何在有限的画面中丰富观众的视听感受,在“抓耳”的同时“抓眼”,这就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声音效果。例如,在情节曲折悬念丛生的时候配上紧张急促的音乐;在幽默搞笑的时候,配上滑稽的音效,都能很好的烘托气氛,加强新闻的感染力。此外,在单调的画面上加上字幕或者表情符号,除了可以传递画面以外重要的信息,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还可以起到娱乐的作用,增加新闻的趣味性、表现力。




三、改进节目形式形态,充分利用数字虚拟技术。早间新闻节目,伴随着观众开始新的一天,这就要求内容上要“新鲜”,形式上更要“清新”。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间新闻的呈现形式也应该充满阳光活力,节目包装要亮眼,主持人状态要“亮心”。在诸多新闻类节目中,早间新闻的主持人尤其需要多方面的素质,既能稳定的播报信息,还要能流畅地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评述。尤其在高清多媒体的新闻演播室中,主持人在不同机位的带动下,需要用不同的站位、行走来满足节目多样化的呈现形式,这对他们的肢体语言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丰富节目呈现元素,增强互动性,早间电视新闻最好是两位主持人同时出镜,且以男女搭配为主,不同板块的串接可以在两人轻松的对话中完成,既能活跃新闻节目严肃的气氛,也让机位的选择更加多样。

演播室是节目的一个重要呈现元素。随着高清大屏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的不断完善,电视背景墙和前景虚拟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档节目中。高清电视背景墙不仅能呈现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还可以满足直播连线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前景虚拟技术的表现,新闻现场的展现将更为多元,比如在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的初始报道中,由于缺少画面,央视和多家电视台就运用虚拟技术,模拟出可能的现场状态,让报道更加直观。与此同时,一些生硬呆板的数字和晦涩难懂的科技类信息,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的呈现,变得形象和通俗。

综上所述,虽然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电视新闻节目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对传统传播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危机往往就是转机的开始。新媒体的加入,也让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有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和发展,只要抓住机遇,积极融合,主动创新求变,就能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异军突起,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吉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1cc6e1bed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