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配套设施教学文案

2022-05-16 16:0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区配套设施教学文案》,欢迎阅读!
文案,配套,设施,教学,社区

学习资料

商业配套

社区购物网络做到“51015”

社区商业经营面积的总量,一般按每千人平均拥有商业面积计算,应不低600平方米。新建社区人均建筑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

专家组解读:这是宜居最低商业配置标准。千人600平方米,仅相对于老社区。目前新社区的建设,都是要求千人1000平方米。社区至少得有以这样的标准设置,才能够满足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需求。

社区商业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宜大于1公里,服务人口为2万人以上,保证居民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

专家组解读:对社区商业服务半径的一个规定,是很有讲究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我们把构建社区购物网络形象地称为“51015”。就是居民出家步行5分钟可达便利店;10分钟可达超市和餐饮店;骑车15分钟可达购物中心。

大型社区商业业态宜在15种以上。

专家组解读:15种业态包括了必备业态和可选择业态。必备性业态是指满足居民日常基本生活需求的业态,主要包括菜市场、百货超市、餐饮店、美容美发店、洗染店等。选择性业态是指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生活消费的业态,主要包括咖啡馆、酒吧、花店、健身房等。

教育配套

孩子步行1020分钟可上学

社区托儿所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

专家组解读:现在很多社区都达不到这个标准。为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中学可以几个社区合作。

今后,在每个宜居的基层社区,如幼儿园按每千人30座计,这些孩子的人均用地面积1012平方米,建筑面积911平方米。

步行1020分钟到达小/中学的社区居民比例达到95%。 专家组解读:这是充分考虑到市民接受教育的便捷性。 社区宜设置职业培训(包括转岗培训)中心。

专家组解读:这是居委会的一个职责,主要是引导社区失业人员转岗培训,重新就业。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体育配套

出门100米就可锻炼

人均室外用地面积宜为0.300.65平方米/人,人均室内建筑面积宜为0.100.26平方米/人。

专家组解读:1万人,就应该有10002600平方米的室内场馆。这是个很高的标准,现在一般都达不到。而这次在宜居导则里做出这样的规定,目的就是引导开发商在新建小区时,达到这样的配比。另外,要真正做好,还需要政府的调控。

体育设施应布置在每个住宅建筑的100米范围内,使居民步行20分钟能够到达体育设施(健身场地)

专家组解读:规定在每个住宅建筑的100米范围内,是希望居民下楼、出门就可以找到锻炼的地方。体育锻炼也需要便捷性。

社区内宜配置户外健身场地、排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以及儿童活动场所。

专家组解读:这是一个建议,也是一个引导。不一定样样都有,但社区可以选择开辟其中的几个场地。

社区体育设施应由社区居委会维护管理,并配有相应的维护管理经费,确保维护和管理落到实处。

专家组解读:社区体育设施无法持续使用,是目前存在的大问题。经费今后由政府出资,纳入统一管理,这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保障措施。



卫生设施

小病不出门,康复回社区

■3万至5万人宜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若服务区域过大或服务人口大于5万人,则应设置两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专家组解读:社区卫生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总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居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每个社区宜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且应设于交通方便,服务距离适中的地段,使步行15分钟到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居民户比例不应小于80%。

专家组解读: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的目标是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康复回社。为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有效、方便、廉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交通设施

出门300米可乘车

距离社区出口300米范围内应有公共交通设施。

专家组解读:公共交通设施包括公交车站、出租车站等,这是考虑居民出行的一个便捷,交通成本的一个缩减,现在的社区基本能达到。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社区无障碍通道必须贯通,并能使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到达社区内主要景点和活动场地,保证出行的便利与安全。

专家组解读:现在的社区,盲道、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几乎都没考虑。导则就是要引导开发商修建时积极向这方面靠拢。还有就是人车分流的实现。社区内鼓励采用非机动车交通,交通宜设置人车分流。

社区机动小汽车停车位不少于0.6/100平方米,除地面立体停车库外,地面停车位不宜多于其总量的10%。

专家组解读:社区停车现在存在很大的问题,车库配比严重不够。鼓励采用地面立体停车库。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平方米/人。

专家组解读: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了。1万人的社区,道路面积就应该有11万平方米。这是根据宜居重庆的指标体系提出来的,这个道路的配置,基本能达到社区道路的实用度和舒适度。不过现在实现起来还有点难。

应急设施

社区应建避难场所

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应能够搭建供避难人员栖身的窝棚、简易房、防震棚、帐篷村,同时应包含以下功能区及配套设施:应急集结区(不搭建帐篷,仅供群众短时间避难的露天场地)、应急发电站、应急厕所、应急指挥中心(配专线电话、对外广播设备)

社区应设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

专家组解读:这个指标的提出,与我们近几年经历的非典、地震等有关。以前发现,一旦出现这些事情,社区的避难、防疫有些空白。这次很重要地被提出来,就是为了给居民一个应急的栖身地。不过,对这些场所的理解可以做一些变通,比如社区的广场、体育场馆,都可以作应急之用。

《重庆市宜居社区建设导则》自上周首期解读以来,引起广大市民的热烈关注。本周,记者继续走访了设立在中冶赛迪建筑市政技术中心的重庆市人居环境工程研究中心,请到几位编撰该导则的专业人士,对配套设施、社区文化与物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后续解读,以便给建设者和市民全面的参考。 同时,欢迎市民来电咨询,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热线:63907470

仅供学习与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1e43b4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3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