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课》读后感

2022-11-17 14:1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文化课》读后感》,欢迎阅读!
文化课,读后感,中国

《中国文化课》读后感

在过年期间看了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还看了他的视频,感觉颇好。接下来就聊聊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是余秋雨大师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等于将庞大的中国文化去繁存简,脉络清晰,春风化雨般的讲给青少年,实在是“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入门图谱”。对我而言,它也在我多年中国文化后,帮助了我理清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

为什么这本书是中国文化课的入门书呢或者说它是适合理清文化历史的科普书呢

一是它的三个课题:了解这些难题,记住这些名字,熟读这些作品。第一方面是解释文化难题,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很深入的,对很多文化现象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比如说:大唐何以出现文化的制高点,因为前面有魏晋风度做铺垫,出现了诸如陶渊明,阮籍这样个性化特征明显的人格形象;

后有北魏孝文帝实行彻底“与汉通婚”,让中国文化里有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大气魄,不但如此,还积极地与全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了文化的多样性化,多民族性,中国由此进入世界性文化,即“中国由此进入大唐”。这样的文化难题课堂里没学过,书上没见过,能把它解释的透彻实在很不容易,但看懂了以后又觉得确实如此。

熟读这些作品中,比如说《离骚》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却对这位诗人的作品《离骚》不甚理解,余秋雨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将它翻译成了文笔优美的诗化散文,读起来不仅不艰涩难懂,还保留了原著的音韵美,诗意美。


读完这三部书的感受就是,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棵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的大树,那么它形态不一的年轮就说明它深深地受到所处历史时代的影响,在这个影响下,每个时期都结出了滋味不同的甘果,余秋雨大师已经把其中最值得品尝的果子采撷下来给我们,我们只要细细品尝就能体会其中滋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运用呢余秋雨大师已经给出了我们建议,比如对于送别诗,可以参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它好就好在能只写景就可抒情,首创不写离别之时,而特写离别之后,当我们代入自己的经历之后就能体会到那种友人远去还不忍离开的深深的离别之情。再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畅快是如何写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平白如话却如何成为国人对明月故乡的集体联想每首诗都可能描绘了我们见过的场景,有过的情感,但诗人是却走到了现实的彼岸,用高超的手法表达出来,这值得我们去体味学习。自己去解读较难,可参考的解读诗词的书籍却有很多,比如《叶嘉莹讲古诗词》,《蒙曼:唐诗之美》。

那么古文呢古人说“文如其人”历史上多少光辉的形象:屈原,陶渊明,韩愈,苏轼等等让人们敬仰,那么了解他们的文章也就了解了他们的伟大思想。比如我最喜欢的《赤壁赋》,余秋雨大师翻译的很好,看了翻译后,我知道了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解释了永恒的问题,因为当你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和万物在一起,那万物与我们都可以永恒,精神生命是永恒的,否定了人们对变的沮丧。而且还解释了什么是富有,我们已经拥有最好的东西了就是山间的清风和江上的明月,拥有自然界的一切,其实非常富有,我们不要在平常的事态中去计较,否定了我们对拥有的误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21c69dd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