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

2022-08-25 03:14: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欢迎阅读!
九日,山东,九月,诗词,年级



小学三年级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朝:王维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单独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说明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思念。山东:王维乔迁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因此称山东。



他乡:他乡、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民俗。

茱萸( 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边是唐朝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期间就创作了好多优异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以后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特别讲究的山川诗不一样,这首抒怀小诗写得特别朴实。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状况下读这首诗,却都激烈地感觉到了它的力量。这类力量,第一来自它的朴质、深沉和高度的归纳。



“独在他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他乡的孤单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顶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激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单,诗人对家同乡人的思念之情就越激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区之间的来往较少,因此不一样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诗人走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觉陌生而孤单。诗人平庸地表达自己身在他乡,可是此中却包括着诗人朴素的思想感情。



假如说平常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觉那么激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聚会的日子,大家在一同畅聊欢笑,而此刻呢,诗人只身旅居异地,在代表团聚的节日里不由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想,各种回想触发诗人无穷的思乡之情,而且越想越思念,致使于一发不行整理。这句写得自然朴素,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好多在外流浪游子的真实感觉,很拥有代表性。



赏析二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热潮,出现警语。但这类写法常常使后两句难认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假如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长,就难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热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纳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涟漪的湖面,看似沉静,实则更为深邃。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聚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峰,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假如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喜,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可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本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喜,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因此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一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波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类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沉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子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仿佛更不着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253909c84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