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不一定为实(心理学文章)

2022-04-04 02:0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眼见不一定为实(心理学文章)》,欢迎阅读!
眼见,定为,心理学,不一,文章

眼见不一定为实

大部分人都知道,中国古语中有这么一句眼见为实,在科学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这句话无疑是被奉为圭臬,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眼见不一定为实被提了出来,并逐渐被人接受相信。

眼睛看见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事实上,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在看待事物时都难免带有主观性,即认知上的盲点,因而即使是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事物,也或多或少会受到自身思维模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和偏差, 而有这种误区与偏差很容易会造成各种各样的误会与尴尬。

在网络小说风靡的现代,大部分女性都热衷于看言情小说,其中就可以找到非常典型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的例子:男(女)主角总是能在某种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发现女(男)主角正抱着另一个不认识的人含情脉脉的样子,然后男(女)主角就会因为伤心过度,去往别的地方,老死不相见,最后才发现原来女(男)主角抱着的应该妹妹或者哥哥,因为相貌上有八九分相似。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偏差,由于人当时强烈的主观情感,导致这种情感被强行加诸看到的客观事物上,从而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进而产生了误会。

当然,除了心理上的偏差以外,由于人体生理特性而产生的偏差或错觉也不少:比较典型的有视觉暂留。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自制动画,在一个本子的每一页都画上连续动作的小人,当你快速翻动书页的时候小人就动起了,这是因为眼睛存在着短时间视觉存留的特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残像会给我们造成一些错觉,在速度足够高时,残像会产生连贯性,这就是典型的生理性视觉误差。此外还有盲点、色彩错觉、明亮度所带来的错觉。近年,网络上的一些测测你最近压力大不大”“看图三十秒,在看着墙壁(天花板)会有惊喜哦看看,小圆点是不是不见了的图片甚是流行,这其中运用的就是盲点,色彩错觉以及明亮度等手法,造成了视觉上的误差,让你误以为图片动起来了或者小圆点真的消失了。

眼见不一定为实的例子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海市蜃楼了,在沙漠中,大海上,由于各种分子等的运动,光的反射之类,造成了我们的视觉误差,认为前面就是绿洲。

所以当由于生理以及心理等各种原因,眼见不一定为实也就成立了。至于


眼见为实大概也就只有旁观者可以这么说了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2a251f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