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及改进措施

2022-03-21 19:03: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及改进措施》,欢迎阅读!
期末,试卷,改进,措施,年级



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试题分析

本次数学试题依据课标和教材,覆盖面广,重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空间观念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从卷面看,无论是试题的类型,还是试题的表达方式,都尽可能地全面涵盖全册的数学知识,并综合应用。通过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考查了学生对本册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察的知识面多而广。尤其侧重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及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但有少数题目对中下等学生来说稍微难了些。

二、答卷分析

①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好。但也有少数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理想。

②少数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只用口算,不用竖式计算的现象还存在,造成计算出错,粗心仍是答题中的一大顽敌

③本次试卷有些题目比较灵活,与平时的练习形式有些差异,而学生由于学得不够灵活,不能了解题目的要求,使分数丢掉。另外对于逆向思维的题目部分学生得分率偏底。 考试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

具体分析失分较多的题目:1、填空第589题分值较大,学生失分较多。 5题:根据○×□=520,直接填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1)(○×4×□÷4= 2)(○×2×□×2= 3 ○×□÷8= 4)(○÷4×□÷2=

这道题综合考察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积如何变化;两个因数同时在变,积如何变化;一个因数在变,另一个因数如何变化才能使积不变。我个人认为这道题出的非常好,试题中反映了符号化思想,但对于中下等的学生来说稍微难了些,主要是因为平常练习中给出的因数都是用具体的数表示的,而这里是用符号代替了具体的数,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但部分学生没有弄懂题意,所以失分较多。

8题:一个等腰梯形,它的上底长12厘米,比下底长5厘米,腰长6厘米。这个梯形的周长是 厘米。

这道题思路并不难,但必须认真审题,仔细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结果。这是一个倒梯形,不少学生看到上底长12厘米后未加思索就按常理推断认为下底一定比上底长,从而得出下底是17米,所以算出这个梯形的周长为41厘米。




9题:两个数的商是120。如果被除数增加160,除数不变,商就增加4。原来的被除数

这道题不是用基础知识的简单拓展就能解决的,对学生来说出难了,只有极个别学生做出来。 2.选择题第7题和应用题第3题失分较多。



选择题第7题:100张纸摞起来的高度大约是1厘米,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大约有 A. 100 B. 1000 C. 1万米

应用题第3题:学校食堂12天用煤4200千克。照这样计算,10吨煤够用一个月吗?(按30天计算)

这两道题思路很容易,但一遇到单位换算就总有部分学生错,不是多一个0就是少一个0今后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应用题第2题中偏下的学生失分较多。

在一个湖区越冬的白天鹅有176只,是白鹤只数的11倍。飞走了一些白天鹅后,剩下的白天鹅是白鹤的8倍。还剩下多少只白天鹅?

这是一道含有逆向思维的倍数应用题。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的都是顺向思维的倍数应用题,关于逆向思维的倍数应用题平常也练过,但当混在一起时中偏下的学生就感觉到比较困难了。

三、打算及措施

①立足教材。认真钻研教材,从生活数学做起,努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把数学基础知识夯实,又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②重视过程,培养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问题,设计解决的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多做多练,重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灵活的把知识转化成技能。

③加强基础,强化习惯。经常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给学生解题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不定时地进行检测、评估、矫正。同时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教育。如:审题、估算、验算、检验方法等。

④“双基”引路,探究创新。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训练,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发现规律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索的科学方法。学生在积极的动脑、动手、动口等全面探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拓宽了知识的广度,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2e2bb73a417866fb84a8ed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