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名词解释

2022-04-01 13:2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社会学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 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群学:清朝末年,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谭嗣同于 年著《仁学》一书中 就提出社会学章太炎于 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武太著《社会学 ,中文书名也定为《社会学 。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却称为“群学” ,而不称为“社会学”?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倡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 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严复在其《原强》一文中说,为什么称斯宾塞的 书(指《群学肄言》 )为“群学” ,“就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者,以能群也,故曰群学” 。

结构功能主义: 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提出的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 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它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 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社会有自我调节功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系统达到新 的平衡。本世纪 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冲突理论: 使 世纪 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 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 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 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符号互动理论: 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 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有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色互动、符号的互动。 交换理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 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采取了类似经济学的成本、价值、利润原则,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也是想通过付 出成本而追求最大的价值和奖赏。人们对自己付出成本和所得价值得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继续交往活动。 社会指人 类生活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唯实派是西方经典社会学的一个理论流派。在对社会的认识问题上, 它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的集合, 而且是一个客 观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齐美尔和法国的迪尔凯姆等。这一派强调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社会。

、社会唯名派是西方经典社会学的一个理论流派。在对社会的认识问题上,它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而非实体,真实存 在的只有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吉丁斯、法国的达尔德和德国的韦伯等。这一派社会学家注重个人行为的研究。

社会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称。 在社会关系的结构中, 生产关系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家庭、教育等等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起的次生关系。 全部社会关系构成一个特定的社会。

生产关系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礼俗社会又称"共同体""公社",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法理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

传统社会。它的特征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角色分化少,家庭为社会的核心单位,情感型的初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人的行为受习俗和传统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后者指现代社会。

、法理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礼俗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

它的特征是:规模大,分工复杂,角色分化多,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非情感型的次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 的行为受制度和法律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转型社会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它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种社会的特征。中 国目前的社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社会整合又称 "社会一体化 " ,是与"社会解体"相对应的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社会的各个部分、不同因素结合为一个统 一、协调整体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共同利益的存在以及对人的行为起制约、控制作用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制度及其它 社会规范)的存在是社会整合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社会整合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明确提出来的,主要的社会整 合形式有:文化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等。

生态环境指直接影响一定社会人们生活的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特定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空间、地理位置、 形、地貌、气候、土壤等。

、人口指生活在一定时空内,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由一定社会关系组合起来的人的总体。人口是社会的主体和社会构成 的中心要素, 有社会性和具体性的基本特征。 人口的概念包括人口数量、 人口质量 (人口素质)、人口构成和人口变动等。 、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 一个社会(国家、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全体成员的体质、智能与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 综合因素。它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文化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文 化,它是指语言、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道德、风俗等一切无形的或抽象的精神产品,我们通常称之为非物 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人类有意识地加工改造物质世界的一切产品或者说它是 类作用的第二自然物。物质文化一般来说是有形的、 具体的,它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制度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组织、制度和构成组织与制度的相关理论等。制度文化既有精神的因素, 有物质的因素〔组织与制度的构成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因此,它构成整体文化的心物结合层。

、精神文化特指狭义文化,它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指语言、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道德、风俗等一 切无形的或抽象的精神产品,我们通常称之为非物质文化。

、理念文化又称 " 心态文化 ""深层文化 " ,指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一般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等,是文化研究最主要的内容。

、文化特质又称文化元素,指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文化特质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文化特质既可以是物质文化, 也可以是非物质文化。

、文化集丛又称 "文化丛 ""文化结 ; ,指功能上相互联系而整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是研究文化特质的一个单位。 、文化模式指由各种文化特质和文化集丛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它有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种类型: 前者指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各自不同的文化,后者指各种文化模式在基本结构或构成要素上共同的因素。

、主文化又称 " 主流文化 ",指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代表并支配着一个社会主体价值观念, 引导着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主体方向。

、亚文化又称 "副文化 ""支流文化 " ,指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反文化指对现存主文化抵触或发生对抗的文化,一般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

、价值观指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 事物的评价、态度表现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它支配并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有为一个社会 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普遍价值观,也有为社会一部分人或某一群体所接受的特定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文化研 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规范指人们行为的准则。它规定人们行为的方向、方法和式样,是价值观念的外显。规范包括法律、道德、习俗、宗教 和约制等。规范有正式的,如法律及各种规章制度;也有非正式的,如社会习俗。非正式的规范往往是不成文的。

1 代沟: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诸方面的差别,是文化环境变迁的产物。代沟是 客观的,对双

向向的影响极大。

2 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重,主动选 择,学习和接

受新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的过程。可分为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两阶段。

3 个性:个性(人格)适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 和行为特征的总

和,个性是社会化的产物。个性的中心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的完善程度。

4 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 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或者说是一个人 一种生活

方式向凌夷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与适应过程,目的是矫枉过正。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主动社会化与强制 社会化。

5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社会 地位的表现。 6 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

7 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 的现象。角色

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8 心理上的断乳:使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 是一次生理危

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9 特殊社会化: 是指对某些身心遭受损失不能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其对象一般为残疾人, 这种社会

化形式具有专门的意义。

、内化:是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作用左右,转变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没有 主体对外界事物、现象和社会规范的内化作用,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化也就不能得以实现。

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它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群体包括家庭、农村、 城市、社会集团、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等人类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合。狭义社会群体仅指人际关系密切的 " 小群体 ",如家庭、邻里和 朋友群体等。

初级群体又称基本群体、首属群体或直接群体,指成员之间彼此熟悉、了解,人际关系密切,具有较浓厚感情色彩的群 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亲属、朋友(伙伴)和邻里等。初级群体反映的是人们之间最基本和最简单的社会关系。

邻里指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所初级(或基本)群体。它具有地缘性、情感性和非正式性的特点。

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 又称间接群体和次属群体, 指人们为某种特定目标并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而结成正规关系的群体。 在次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间接,感情联系很少,主要依据既定的角色而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 是通过次级群体反映出来。

"初级群体 " 或者


血缘群体指依据血缘关系或生理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落等具体形式。血缘群体的历史悠久, 是个人社会化的出发点。

地缘群体指依据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包括邻里、老乡等,地缘群体的出现要晚于血缘群体,它往往与一 定的定居生活相联系。

业缘群体依据职业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包括各种社会经济组织、 政治组织和文化教育艺术组织等。业缘群体的形成与 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相联系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业缘关系 占据了主要地位。 正式群体指群体及群体内部关系按照正式规范建立并受正式规范制约的群体。 各种社会组织都是典型的正式群体。 在正式群 体中,成员的权力、义务和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规定(通常以书面的形式)

非正式群体指群体及及群体内部关系按照随意性和非规范化方式形成的群体。老乡、邻里、朋友、志同道合者等都是这 种类型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的交往比较自由和随意,成员的权力、义务和彼此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

10 所属群体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所属群体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11 参照群体指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的群体,但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一 般是与所属群

体同类的群体,但也有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的。

12 内群体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朋友、家庭一般都属于此类群体。 、外群体指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群体。内群

体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无心理归属感,一般抱有怀疑、偏见甚至敌对的态度。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或基本群体) 。其中,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 质关系,血缘关系则是婚姻关系的派生关系。家庭的性质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现代家庭的主要形式是一夫一妻制。

、婚姻关系男女两性依据一定法律、伦理和风俗所建立起来的夫妻关系。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的关系和行为,是家庭的基础和 依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

、血缘家庭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 出现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是一种氏族 内部按辈分划分的婚姻形式, 即年龄相近 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相互通婚,排斥了上下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在这种家庭形态中,兄弟姐妹共为夫妻,具有共同的血缘。血缘 家庭以氏族为单位,因此,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

、普那路亚家庭人类历史上一种种家庭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命名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一种典型。这种家庭形式出现 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它已经开始在家庭内部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而实行两个集团之间的群婚。人类的婚姻 形式也由以往的内婚制转变为外婚制。

、对偶家庭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是由群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过渡的一种择偶式的家庭形式。这 种家庭由一对配偶在对偶婚的形式下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归母亲所有。在这种家庭形式下,以往相对广泛的群婚开始转变为有 倾向性的择偶婚,婚姻中的单纯的性关系开始转变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联系。

核心家庭又称 " 夫妻家庭 ",指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其特点是家庭成员少,家庭关系简单。它是现代家庭生活的一 种理想模式和当今各国家庭构成的主要模式。

、主干家庭又称 " 扩大的核心家庭 ",指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均为异代的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一般包括父 母、一个已婚子女及其未婚子女、未婚的兄弟姐妹。其特点是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家庭关系相对复杂。

、联合家庭又称 "大家庭 ",指至少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同代横向扩大的结 果,它包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同代横向扩大的结果,它包家庭关系更为复杂。 名词解释

[ 社会组织 ] 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本章对社会组织作狭义理解, 认为: 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追求某种特定 目标,实现某

种特定功能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有正式结构的次级群体。

[ 组织目标 ] 组织目标就是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要争取实现的目的和结果, 或者说是组织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追求的 某种事实或未

来状态。

[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 ]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种职位、 各个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 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 式。职能、部

门是构成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或单元,基本的组织结构可以分直线型、职能型、网络型三种类型。

[ 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 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成员间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组织及其相互关系。 非正式 结构概念是美

社会学家梅奥在世纪年代进行的霍桑实验中发现并提出来的。从成员间在正式组织中的关系上来看,社会组 织的非正式结构可以分为横向型、纵向型、工作群体型三种类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37e760206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d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