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总叙篇

2022-08-26 16:0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弟子规》总叙篇》,欢迎阅读!
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是根据至圣先贤孔子的教诲所编辑成的生活典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友爱;其次要谨慎小心,说话做事都要守信。对众人要博爱平等,要亲近有仁德的君子,向他学习。如果这样做了以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学问。 【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依据《论语 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部分申发而成。后来清朝贾存仁又修订改编,并更名为《弟子规》,于是流传后世,成为教导子弟教伦尽份、防邪存诚、忠厚严谨的典范。

这部分是总叙,开宗明义,说出《弟子规》的来源和宗旨。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立身小心谨慎,待人诚信,心存大爱,亲近仁德之士,努力学习。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一、首孝悌 次谨信 所谓“孝”,就是儿子孝顺父母,要照顾父母。父母生养我们,对我们寄予期望,我们应该接受父母的教诲,将他们传给我们的道德理念再传给下一代。 所谓“悌”,就是“弟”,兄弟友爱,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做兄长的也要爱护弟弟。推而言之,就是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要和睦相处,友爱亲善。兄弟姐妹都是父母所出,与我们是同一传承,是同一棵大树上长出来的不同枝桠要互亲互爱。 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根基部分,只有懂得并且做到孝悌了,我们才能真正修身养性。修身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合乎礼节。怎样才叫合乎礼节?那就是你的内心中必须存敬畏之心。 有了敬畏之心,我们才能谨守自持,不论在有人处还是在有人处都能正心一也。心存谨慎、敬畏之心,自然说话做事也会谨慎,不会信口开河,一定是“言必行,行必果” 倘若人人如此,社会必然安定团结。 二、泛爱众 而亲仁

人类是有感情的,有“恻隐之心”的,这一点是我们与很多低级动物的明显差别。《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天性就是仁爱善良的,只是受后天环境的习染,才会有人走上歧途。所以我们单谨守自身、克制自己的言行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去帮助他人,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感召他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亲仁者远小人,向仁德者靠拢,努力端正自身,再去影响、感召他人。有德有修之人,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如果我们有幸碰上,一定要好好向他学习。 三、有余力 则学文

上面几点都是道德方面的要求,没有涉及个人能力方面。可是,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能力养活自己,在此基础上才能去影响他人。古人说:君子要德才兼备,有了德,我们还需要努力学习,增进自我的能力。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也须努力学习,追得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能力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才更高,眼界才更开阔,人生才


能更加充实、有意义。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古人常说的话,也应该是我们毕生的写照。

孔子教学,讲四门教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教育首重德行教育而《弟子规》是最好的德行教育课本,这个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家教是最重要的扎根教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爱好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根本作用。没有家教的小孩,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都不会有大成就。小孩在三岁以前离不开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 小孩都在模仿与记忆,以母亲的仪表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这叫母仪母教。如果父母自己不自尊、不严格要求自己,你的小孩将向你学习什么呢?所以真正要让家庭教育有很好的进展,必须从家长开始提升。

《易经》里有一句话“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孩子小时候就要给他培植正确处事待人的态度,养他的浩然正气,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你把小孩教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为什么呢?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孩子的手里,如果孩子没有德行,那么将来必定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孩子如果是有才无德那是危险品、毒品。《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而习性就不一样了。因为人受的教育不同、受的熏染不同,在社会里受不良风气的熏染,他就变成坏人了,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变成好人了。所以,我们要坚信品学兼优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是以圣贤之道来作为教育孩子的指导方针,通过学习、落实圣贤的教诲,小孩能在一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 【小故事】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

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3e07931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