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湿气重,靓汤保健康

2023-11-21 03:1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困”湿气重,靓汤保健康》,欢迎阅读!
春困,湿气,健康

“春困”湿气重,靓汤保健康

很多人一到春天就会感觉头脑不清楚、身体困重、肌肉酸胀、乏力,伸舌头一看,舌苔厚腻,这就是“春困”的表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春困”呢?是不是所有人都会有“春困”的表现呢?当然不是,这是一个内外因素叠加造成的结果,从内因来说,这部分人肯定脾胃不好,外因来说,就是春天湿气重,刚刚从干燥的冬季过来的人不适应这种湿气导致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脾胃功能变好,把湿气赶走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湿气是怎么致病的、我们又是怎么治疗的。 湿为邪气,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大多是因为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湿邪侵入人体导致,急性发作就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脑胀、浮肿、身体沉重疼痛等症状,这是因为湿邪侵犯了人体经络;内湿,则是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若素体脾肾阳虚,水液的运化能力就会下降,即所谓的运化失职,水液停滞体内,久停不行,则会内生湿邪,这种情况多表现为浮肿、面黄、食欲差、腹胀、尿少、腹泻,舌淡苔水滑等。

春季肝经当令,肝气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则脾胃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则易生内湿;加之春季气候潮湿,外湿容易内困脾阳,导致气血不通、经脉不畅。内外湿邪叠加,容易出现乏力、四肢沉重、头昏脑胀等症状。而湿性黏腻,湿邪做病,往往迁延难、反复发作。

另外,湿邪还容易跟寒邪或者热邪结合,出现寒湿或者湿热的症状。寒湿致病,多发生在初春,或者发生在素体脾肾阳虚的人身上,寒湿困脾,损伤脾阳,除了会出现上述水湿内停的症状外,还会伴有舌苔白厚腻和小便清长的表现;而湿热多出现在春末夏初,或者发生在身体被湿邪困扰不除,久而化热的人身上,除了会出现上述水湿内停的症状外,湿热还会伴有舌苔黄厚腻、小便短赤、湿疹或皮肤瘙痒的表现。

那么我们一般怎么治疗湿邪呢?中医讲湿邪在上在外困于头面、上半身者,宜以汗解之;湿邪在中困于脾胃者,宜健脾除湿或芳香化


湿;湿邪在下困于下半身者,宜利水渗湿;湿热者宜清热利湿;寒湿者,宜温化水湿。

两类人更容易为湿邪所困:

一是偏肥胖者,中医讲“瘦人多火、肥人多湿”,体型肥胖的人往往更容易湿邪治病,肥胖之人春困的表现往往更典型,更容易出现乏力、嗜睡、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满腹胀、烦躁易怒等临床表现。如果出现轻度不适,我们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调节。饮食方面要清饮食,避免煎炸油腻、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同时要吃七分饱,避免过饱伤脾。天气晴好的日子要多运动,有助于驱除湿气,提高抵抗力。

二是骨关节病患者,春天湿气大,湿为阴邪,容易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所以一到春天或者阴雨天气,骨关节病患者也是最难受的人群。另外,伏案工作、久坐或久立的人群,颈椎、腰椎、四肢关节也容易出现沉重乏力、周身不畅的症状。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要尽量保持运动。症状较重无法缓解者,建议多做针灸拔罐治疗,可以祛湿散寒、疏经活血。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款祛湿的靓汤,用料温和,老少皆宜 1、红豆冬瓜汤:健脾利水消肿。

原料:红小豆50g,冬瓜100g,茯苓15g,白术15d 做法:将红小豆洗净浸泡1小时,茯苓、白术洗净,冬瓜带皮切块。加适量水煲1个半小时后放少许盐调味。

2、参苓白术汤:补气健脾、利水消肿。

原料:白术、猪苓、茯苓各15g,黄芪、党参、北芪20g、泽泻10g

做法:上料洗净浸泡20分钟,加适量水煲1个小时即可。 3、白扁豆茯苓汤:补气健脾、驱风除湿。

原料:扁豆15g,,生薏米30g,白术、防风各10g,生黄芪、茯苓各15g

做法:上料洗净,加适量水煲1小时放少许盐调味即可。 除了喝祛湿汤,饮食上我们还要建议少酸多甘,因为酸性食物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381b9d30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