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2022-04-04 03:0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资料]》,欢迎阅读!
传统节日,中国,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资料]

(谈谈天文学意义上的冬至节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结合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简介各地“乞巧节”的习俗 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嘉兴——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与屈原的传说相结合。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


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屍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概述你身边发生的春节民俗的变迁,谈谈你个人对这些变迁的含义和趋势的认识。

1、拜年形式

文革以前,老家那里同村人的拜年活动基本是初一的凌晨进行。而且,大都是同辈的人聚在一起向长辈拜年。遇到家里挂族谱的就必须跪拜,否则就是对先辈的大不敬;到了健在的未出五服的爷爷辈那里拜年也必须跪拜。文革以后,这种形式被当作四旧改进了,族谱全部烧毁不让挂了,拜年也不让跪了,只喊一声尊称、问一声好就可以了。这种文化传统的改变,是特殊历史时期导致的传统文化人为突变。

2、拜年方式


拜年方式变化最大的是异地拜年。从最早的一封书信算起,有了固定电话以后,变成了一个电话;有了手机以后,变成了一条短信;今天就更容易啦,有了网络以后,一篇博客,您就可以向全国人民拜年了。

3、灯笼

以前,除夕夜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口挂大红灯笼。这种灯笼有两个作用,照明只是它作用中的一小部分,因为毕竟效果有限,真正的作用是到了后半夜,谁家的灯笼亮了,就说明谁家已经收拾好了,可以进去拜年了。通电以后,灯笼里的蜡烛被电灯取代了,它的照明作用才被增加了许多。这也算是现代科技与民俗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4、演剧

改革开放以前,农闲的时候,各村就开始组织社员排练剧目,到了春节的时候,各村相互串联演出,男女老少挤在一起看剧很是热闹。《社戏》里的一些场面,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能看见。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是原来的社员各顾各得了,最主要的是电视的普及失去了自演剧的生存空间,演剧,在农村就基本消失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40cbb9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