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叙事散文阅读

2022-04-26 13:0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典叙事散文阅读》,欢迎阅读!
叙事,散文,经典,阅读

经典叙事散文阅读



经典叙事散文阅读

故乡村庄的房舍特别拥塞,矮矮的土坯草房连成一排排,一陇陇。由我们老街后的水牛塘向南走上二里地,便可看见南圩队的那片村庄。村庄后是一片广阔的社场。夏日的傍晚,大人与孩子们都会到社场上纳凉,那时老街上的王武成会在那里说古论今。村民们有的带着长凳,坐成一排排.也有的拖来一张苇席半躺在上面,摇着蒲扇,凝神静听着王武成讲述的古今传奇。孩子们却是顽皮的很绕着社场四周奔跑,跑累了会在社场南边那片黑森森的芦苇荡处停一停,看一看隐没在其间的飞蛾与流萤。大人们并不起身,只是远远看着孩子吆喝一声:“嘿,快回来!小心那里的吴嫂墓。”



磨坊磨出的豆浆要经过纱布过滤,这一过程叫吊豆腐,过滤出来的豆浆还要放到大锅里面煮,而点卤水,压豆腐通常都在晚饭后。夏日的夜晚,孩子们大都会离开自家的屋子跑到到外面去玩,当然也会去吴嫂家的磨坊。夜晚的老街道静悄悄,黑漆漆地,疯二娘门口的古桥,黄寡妇落水的芦苇荡,以及珍嫂上吊的那棵歪脖柳树,都充满了阴森森的寒凉,对孩子们来说既有吸引力,也透着一丝恐慌。姥姥家就住在古桥的北面,我经常在晚饭后一溜烟跑到那里,她总会给我些花生,红鸡蛋等稀罕之物。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卢集街有几个出名的老太太:张大娘家砖砌房,锅砍他妈会打场,吴嫂只在磨前转,上街下县贺四娘。贺四娘就是我姥姥,她是个接生婆,吴嫂的三个孩子都是她接生的.

其实每天能在豆腐坊里干活比到农田里赚工分的老百姓强多了。清晨,队长的号角刚刚响起,社员们便匆匆地穿上破旧的衣衫下田,繁重的农活使他们失去了激情,失去了理想。近日,吴嫂透过磨坊的后窗户看见远处广袤的田野间,他们正抬着土粪肥挥汗不迭的时候,心里多少会有一些优越感。特别是现在,薛大先生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令她心底难以平静的事情.她撩了撩多日未梳的散发,步履


轻盈地走到阔别已久的镜子前,哼着民间小调:“手扶着栏杆叹一声,叫声哥哥你放心,样样事情为我做啊,水落石出见真情”...... 在过去,南圩队的社场上最为热闹,夏日的夜晚经常坐满了人,大队部的宣传队晚上照例都会演出一些样板戏,富二爷的京胡,周三明的唱腔都是社员们歆羡的对象。因此演出时,宽阔的社场上排着一层又一层的社员们。我们这些孩子倒是不太喜欢《红灯记》,《沙家浜》,却喜欢围到老街的王武成面前,听一听《瓦岗寨》的贾家楼,《水浒传》的景阳冈。一些青年男女会跑到社场的远处散步,那里有一片无垠的田野与高低起伏的芦苇荡。薛大先生也经常在那里哼着小曲,同时眺望着不远处吴嫂家的磨坊,他唱的民歌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相当于现在那首: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

其实说到这里倒让我回想起三十多年前,那时我刚读初中。我每天上学时总会经过卢集文化站南墙边,那里有一条并不宽阔的小河。河道里横卧着一个硕大的磨碾子,石磨已变成黑色,上面结满青苔,据说是吴嫂家磨坊里的磨盘。那年吴嫂死了,就埋在那片芦苇荡里,薛大先生也辞去了工作去向不明。余下疯二娘一个老婆子,豆腐自然也就做不成了。村委会的人就把整个磨盘堆在这里,年头一久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前几天,我回老家时还特意到那里去搜寻一番,发现那个磨碾子还在,只不过一大半都已没入土里,埋在荒草荆棘中。我想,过几年就完全陷下去,再也看不见了,那时没有人还记得故乡的老街上曾经有过一个磨坊,有一个叫做吴嫂的人唱着动听的小调,声音很美,也很凄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7593edce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