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鲍照古诗文默写

2022-12-16 13:1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蜀相鲍照古诗文默写》,欢迎阅读!
古诗文,默写,鲍照

蜀相鲍照古诗文默写

蜀相是唐代杜甫写的诗。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诗作题名“蜀相”,鲜明醒目地点明了所写的对象。公元211年,刘备在四川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因为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所以后人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汉政权,诸葛亮也就被称为“蜀相”了。

这首诗写于公元760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诗人流落西南,定居成都,这也是诗人第一次来到成都。成都是蜀汉的旧都,在城郊有诸葛亮的祠庙。诸葛亮是三国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了蜀汉政权,更有雄心平定中原,统一中国,杜甫对他是极为景仰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正是他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来到成都,诗人自然急切地想去拜谒先贤,首联二句一问一答,不疑而问,自问自答,正是为了表达诗人思慕先贤的感情。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诸葛祠在成都郊外,诗中不说“成都城外”而说“锦官城外”是因为成都在汉时织锦业很发达,国家曾在此地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另


外,称之为锦官城,亦使人感到成都城明丽秀美,繁华如锦,使诗句有一种美感。作者用“锦官城外柏森森”对诸葛祠的环境作了集中的描绘:远远望去,只见那里古柏茂密,苍苍郁郁,显得庄严、肃穆,其中深深地蕴含着诗人对先贤长久以来的崇敬爱慕之情。

走近祠前,映入眼中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祠前阶下,铺映着萋萋芳草;树上枝头,轻啼出宛啭莺语,真可说是良辰美景了,然而诗人却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都有“白白”的意思,也就是说,春色再艳,鸟声再美,都是空有徒劳的,诗人既无心看,也无心听。这里,诗人的感情与景物是不相一致的,引起这种矛盾的原因却正是诗人崇高的品格,国家动乱,人民苦难,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已近破灭,忧心如焚,那里还有什么心思去观赏春景呢?凭吊古迹,感慨现实,诗人心潮澎湃,沉缅在对古人的追思之中。

五、六两句,把我们带到了战乱不息的三国时代。刘备三次拜访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和他共商天下大计,诸葛亮感恩知己,出山相助,辅助刘备开创了蜀汉基业,之后,又帮助后主刘禅继业。二十八年中,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对于这样一个“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而建立功业的人物诗人是倾心仰慕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正是以最精简的文笔总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绩,刻划了他的伟大形象,也寄寓着诗人的希望,希望能有这样的政治家来匡救天下,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然而,诸葛亮没有能完成他光复大业的理想。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他率领军队伐魏,在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北)和司马懿的军队相峙百余日,八月,病死在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诸葛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a79069cf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