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学史 读书笔记

2022-04-08 18:3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报学史 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中国,笔记,读书

读书笔记之——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

P29 我国报纸为便利研究,可分为四时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营业时期

P32 邸报始于汉唐,亦称杂报“朝报”“条报”。清初改名“京报”,亦称“塘报”“驿报”。民国成立后,又改名“政治官报”

P33 西元前6年,罗马恺撒大帝刊载的《每日纪闻》是共和政府的公报,以战事为主要材料,选举胜负次之,宗教礼仪又次之。由政府颁发于各地军队,或揭诸政厅之壁,与我国邸报的性质极其相似。

P35 《西汉会要》“大鸿胪属官有郡邸长丞”通奏报云者,传达君臣间的消息,是“邸报”的由来。

P40 按雕版肇自隋时,唐刻留世绝少。只我国的《开元杂报》和日本的《陀罗尼经》两本了。

P41 宋代的邸报略而不详,然而想要知道朝政,又不得不看它。

P42朝事公布,见之诏令,“邸报”的发行,都成为国家的制度了。

P44 民间小报在宋代首次出现。

P45 社会消息在元代的邸报里也有了报道。

P47 崇祯十一年,出现活字印刷的“邸报”。改用活字,是因为报业的发达。

P59 《京报》内容简略,寄递迟延,而且价格昂贵。曾被请求改革,但因清政府因循畏事,直接拒绝了。

P65 庚子一役,慈禧太后遭受重创,于是不得不考虑改革,以求吸引民众目光。宣统三年,新官制内阁成立,又改《政治官报》为《内阁官报》。一切新法令从报到之日起生效。到此时,官报开始成为公布法律命令的机关,它的作用也更加重大。

P68 民国政府正式成立后,印铸局仿照《内阁官报》,拟定了《政府公报》

P73 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最初为月刊,周刊次之,日刊最后出现。

P74 外报种类:中文杂志、中文日报、外文报纸[葡文报纸(澳门)英文报纸(广州、香港、上海等)]、译报




P121 当时报界的情形:编辑形式:头条是首论说,接着是皇帝谕旨,然后是各省各埠要闻,最后是本埠新闻。记者的地位:赞誉他的人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但在以前没有记者敢如此自称的。营业状况:大多是洋行公司或与洋商有关的商店来订阅,每日发行量不过几百份。

P134 外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政治方面:各报建议创办航运邮政,改良市政水运。很多利民的建议,虽然没有被政府完全采纳,但得到社会很多人的关注。教育方面:每逢考试,必登载试题,士子纷纷看报关注。科学方面:输入光学电学的知识。然而,教士不都是博学的人,报中的文字又极其肤浅,分期出版,破碎不完。又因为报纸多含传教的用意,而厌弃了一些科学外交方面:外报的目的,以为了传教和通商而宣传,实则为了一己之利。当时的传教士与关吏,深入内地,调查风土人情,刺探机密,来给本国人作参考。开始外报很是尊重中国,不敢妄加评论。经几度战事,言论变得肆无忌惮。挑衅饰非,混淆听闻,无恶不作。商业方面:外货通过外报做广告,不胫而走。促进了华商的觉悟,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但同时,外货阑入内地,物价疯长,人民生活愈加艰苦。宗教方面:基督教的传入,逐渐养成了一种功利主义,以致民教不合。

P151 我国人自办日报,开创者是《昭文新报》

P198 清廷对于报馆,始则以屈于外辱,为维新而提倡;继则以诽议杂兴,为革命而禁止.



心得

我国有官报,在世界上位最早的,然而,为什么偏偏不发达?大概原因是,西方办报大多把读者定位为普通大众,而我国的是官员。“民可使由,不可使知”,乃儒家的执政秘诀。阶级上的隔阂不期形成。所以,官报就政治上而言,可以得到行政统一的效果。但从文化上来讲,可以说,毫无影响。进一步说,官报的唯一目的,就是遏制人们干预国政,于是造成人民间一种“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心理。于是中国的文化,不能不因此黑暗下去。

秦汉唐元以来,我国声威远播,几乎震烁全球。然而文化实力,终觉局于一隅。其与我国接近的民族,又无一不为我国文化所濡染;既有可为我国它山之助,因限于东方的一部分,所以,在文化进步方面,没能变得充分发达。当时我国国人心理,对于西人,比如汉对西域,东晋对五胡,唐对东西突厥,以文明的地位自居,以域外蛮荒看人。

自葡人发现印度航路,基督教东来,而后我国人开始知晓世界大势。基督教传教的方式,旧教由上而下,故注重著书;新教由下而上,故注重办报。外报于编辑、发行、印刷诸方面,均较中国报纸胜一筹,销量不多但很有势力,著论纪事,均有素养,且无论规模大小,能继续经营,渐趋稳固,值得中国的报刊效仿。

庞大的中国,败给区区的日本,流传千年的唯我独尊的梦,到此时憬然觉悟。在


野的有识之士,深知政治有待革命,却又苦于无柄可操,于是不得不借报纸来抒发意见。当时执笔者,念国家的阽危,其忧伤之情,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

国民政府成立后,人民在报刊上,遇事畅言,意无不尽。因印刷的进步,因而信息传递变得越来越容易;因为批判之风兴起,因而真理更加显现。自由博爱平等的学说一一输入我国,所以能在短短十几年间,颠覆清社,宏我汉京,文学之盛衰,系乎国运之隆替。难道不是这样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d14b39376baf1ffc4fad1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