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中的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2023-01-12 02:0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比阅读中的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欢迎阅读!
求同,思维,求异,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中的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作者:潘振国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第11



潘振国

随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比阅读,这种蕴含着浓重哲学思辨意味的阅读策略,得到了创造性的使用。对比阅读与传统单一阅读形式相比,它有着求同与求异的二维性,属于更加高级的思维活动,为深入研读文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视角。

一、对比阅读的维度:对比求同与对比求异

对比,即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因此,参与比较的两种或几种事物必然显现其相同或相异的属性。对比阅读也不例外。因此,对比阅读的维度大致有二:一是同类相比,即对比求同,二是异类相比,即对比求异。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出发,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对比阅读视角进行解读。

1.对比求同

对比求同,这类思维特点是同类文本通过比较鉴别,剖开表面现象,把握同类文本的共同特征,这类对比阅读对于学生探索并发现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为“长征题材”的《金色的鱼钩》与人教版同册选读课文《丰碑》就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一位教师把两篇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主题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对比求同”,归纳两个文本在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方面的共同点。问题一抛出,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经过激烈的交流探讨,学生们发现:第一,两篇课文都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第二,两篇课文都选择在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的环境中刻画人物;第三,两篇课文的结尾都含蓄而富有深意。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中,学生一次又一次被长征精神所震撼,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此,对比求同是在对比思维过程中不断去除表象,发现本质,探索共同规律的过程,从而强化了文本的语用价值。

2.对比求异

对比求异,这类对比从多方面分析、比较文本,发现其独特性或优越性,这类对比阅读对学生发现文本的独特魅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有了对比,能够使差异更加了然,特色更加鲜明,优劣更加凸显。

如《钓鱼的启示》和《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两篇课文,同在一个单元,同是启示类的文章,所不同的是,前者是通过叙述一件事情引出一个道理,后者是先陈述一个道理再叙述事情加以佐证。而本单元的习作恰好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训练学生通过一件事写一种启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不局限于一篇课文繁复的解读分析,而是着眼于整个单元的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将两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思辨中不断理清两篇课文谋篇布局的不同特点及各自在行文上的优势,就能在比较中不断强化、习得多种方法,完成本单元的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字词句段、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语用训练素材,是学生训练写法、练习写作的极好资源,如果能对类型相似而表达不同的文本加以比较,就能让学生在对比中习得多样化的表达。

3.求同与求异的综合运用

对比求同和对比求异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向。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阅读需要加以运用,能够促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然而,二者又是对立统一的。在一些特定对比阅读情境中,需要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综合运用。

一篇文章内部往往蕴含着某些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如果教师善于挖掘文本的独特构成,并善于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加以对比阅读,便能为学生增添一双独特的慧眼,让文字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内涵渐渐浮出水面。在执教《凡卡》一课时,一位教师一开始就教给学生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悟书信内容和回忆内容。第一次读,重在求异,通过对比阅读课文第315自然段,自主发现凡卡前后生活的不同。乡下的凡卡是快乐的、自由的;学徒生活中的凡卡是可怜的、孤独的、受尽磨难的。悲惨的命运激发了学生深切的同情。然而教师的引导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启发其思维转向深入。凡卡的乡下生活真的快乐吗?第二次读,旨在求同,思考乡下生活和学徒生活的共同点。思到深处,学生顿悟,原来无论是乡下还是城市,凡卡的生活都是同样的可怜、卑微、贫穷,都是同样的悲惨。回忆中的快乐不过恰好反衬出现实无穷无尽的痛苦。情到深处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悲伤着凡卡的悲伤,快乐着凡卡的快乐,读出凡卡内心对自由最真切的渴望,在一声声呼唤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一篇长课文,教师运用对比求同和对比求异的阅读方法激荡了学生思维与情感,教学效果非同凡响。求同与求异的双重视角,往往能发现文本阅读新的生长点。

由此可见,对比求同与对比求异是相互对立的思维视角,也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无论是对比求同还是对比求异,都应本着为理解文本阅读服务的原则恰当使用,不可不加甄选地随意使用,更不可为对比而对比。

二、对比阅读的优势与局限性

对比阅读的优势:

1.将思维引向思辨

对比阅读不同于一般的单一性阅读,而是一种伴随高度思维活动的阅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必须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因此,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多维度纵深发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2.易于发现文本的本质特征

一般性阅读,往往是就课文论课文、就词句论词句,很难准确地体会作者遣词用句的特点和精妙之处,只有对比阅读,才能去掉文本的非本质特征,在思维过程中不断理清文本的本质特征,举一反三、求异求同,触类旁通,提高阅读效率。

3.实现课标的相关要求

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近年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比阅读恰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在对比中求同与求异,提升思辨能力,让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激


发学生的无限创造力,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现如今,对比阅读正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弥补着当前单一阅读方式的不足,成为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对比阅读的不足:

无论是求同还是求异,对比阅读都给了师生一个审视文本的全新视角,在阅读教学中事半功倍,成效显著。但是,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使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因为对比是有条件的:首先,文本的对比是否有意义。不能为对比而对比。其次,两部分文本是否具有可比性。最后,两篇文本是否存在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对比。

在对比阅读中求同与求异,就像张开“阅读教学”一对丰盈的羽翼:求同,帮助学生剖开表面现象,把握同类文本的共同特征,探索并发现规律;求异,帮助学生发现文本的独特性或优越性,感受文本的独特魅力。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思维,会让阅读教学的羽翼更加丰满,化茧成蝶,在更加广阔的天际与阅读的美丽不期而遇。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金普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部)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d8317a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9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